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1 00:31:45
一位資深債券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調整杠桿的計算方式。通行的杠桿是用托管面額,除以托管面額與質押式回購的余額差。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姚茂敦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姚茂敦
債市熱度一降再降,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發生后,債市陰影在加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債券基金市場已經出現多起贖回。基金經理不得不通過購買短融、超短融產品補倉,市場流動性愈發緊張。
某公募基金固收部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海證券“假章門”對基金市場的影響肯定是有的,因流動性持續緊張,其所在基金為了降杠桿,在賣出長期債券產品的同時,需要通過不斷購買高流動性產品降低風險。
一位資深債券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目前只有國海證券一家曝出相關問題,但造成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沒有任何改變,代持在債券領域是普遍的,這一事件凸顯代持監管過于松散,反映出債券市場監管存在薄弱環節,需要讓代持交易陽光化,并在跟進措施上提供風險緩釋。
部分基金遭遇贖回壓力
記者注意到,在一家基金網站的債券基金列表中,近一周的凈值增長幾乎全是綠色,不少產品一周內的凈值跌幅超過1%。
上述公募基金固收部負責人表示,其所在基金的份額最近一直都面臨贖回,整體流動性偏緊。而國海證券“假章”事件持續發酵,對整個債市流動性會也帶來負面影響。加上各家機構之間信任度降低,很有可能導致債券市場缺乏最基本的流動性,部分“包袱”較多的金融機構將面臨較大的問題。
國海證券12月18日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及相關債券12月15日起停牌。自停牌以來,公司就印章被偽造事件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據悉,卷入國海證券偽造公章委托代持債券事件的機構至少有22家。國海證券公告稱,由其承擔的責任絕不推諉。
上述公募基金固收部負責人表示,代持在全行業很普遍,國海證券代持只是冰山一角,各家券商互持其實非常多。他坦承,這一事件肯定會對基金行業造成影響,但債券基金贖回的原因不能歸結為這起事件。
“債券基金已經出現了較多的贖回,因為各家金融機構的錢都緊,(大家考慮的)一個就是賣債(券),第二個就是贖回貨基和債基。”他表示,銀行的委外資金也在部分撤回,到了定期開放時,銀行理財資金不再續做。
近幾個月以來,在市場行情走跌情形下,基金不得不降杠桿,基金配置的長期債券品種面臨不斷賣出,但基金不能空倉,剩下的量只能靠短融、超短融產品補充。
“這種產品有流動性,估值風險又很小。”前述公募基金固收部負責人表示,不得不面臨虧損。“沒有辦法,買的只能越來越短,這樣的話,久期就會變得很短,利率調整的損失就能降低。”
專家:債券代持監管存漏洞
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讓債券市場雪上加霜,但代持并非只此一家。前述資深債券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債券代持行為目前處于灰色地帶。造成“假章”事件的成因沒有任何改變,該單一事件反映出市場監管存在漏洞。
事實上,債券代持風波在2013年已上演過。某基金公司和一券商涉嫌通過債券代持進行利益輸送,相關固收部門負責人被公安機關相繼帶走。以該事件為發軔,監管開始大力度整頓和規范“丙類戶”,對債券領域造成巨大沖擊,波及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領域。
前述資深債券專家表示,屢次出現代持導致的金融風險,都是復合型的風險,是市場風險和合規風險的疊加。
該專家表示,代持行為,從操作上講,不是在系統內交易,在場外達成意向,但也要應該履行報告義務。目前的代持行為,在規范上過于松散,是基于熟人之間的信任,這不是長久之計。從機構風控層面來說,他建議交易應該做電話錄音。
在監管層面,前述資深債券專家認為,應該明確代持是否有效,將灰色地帶陽光化。如果允許代持,需要進行風險緩釋,比如通過買斷式回購來解決,兩筆交易是一起的,而不是兩次現券買斷,造成代持而不愿贖回。另外,還可以通過擔保協議的方式緩釋風險。
該專家還表示,代持的本質就是隱形的杠桿,債券市場的信息分割影響了監管。“三家托管機構中,比如用上海清算所的券融了錢,買了中證登的債券,在當前情況下,根本無法判別杠桿。”
前述資深債券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調整杠桿的計算方式。通行的杠桿是用托管面額,除以托管面額與質押式回購的余額差。
他認為,托管面額部分還應加上買斷式回購的余額、以及隱形代持部分。這樣才能更好地反映杠桿,更好地實施監管。“這就要求整個登記結算系統統一起來。一線監測都是碎片化的,整個市場沒辦法實時掌握。現在就是各管一段,事件的的發生都是一剎那。這次代持‘假章’事件讓監管薄弱環節凸現出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