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7-01-01 11:32:33
截至目前,已經有申萬宏源、廣發證券、興業證券等10余家主流券商的A股策略觀點,盡管在對明年A股樂觀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一致認為2017年的資本市場機會將整體好于2016年。
2016年的資本市場可謂跌宕起伏,2017年的序幕已經徐徐拉開,根據目前主流券商的年度策略報告中可以看出,對于2017年A股市場,各大券商普遍樂觀。
截至目前,已經有申萬宏源、廣發證券、興業證券等10余家主流券商的A股策略觀點,盡管在對明年A股樂觀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一致認為2017年的資本市場機會將整體好于2016年。
其中,國泰君安預計,2017年市場繼續維持橫盤震蕩格局,上證指數將在2800點到3500點核心區間震蕩。招商證券預計的主體區間為2900~3800點,廣發證券預計波動區間為2750~3550點。海通證券的研報樂觀地預判,2017年A股將“從震蕩市走向牛市”。
中金公司:2017年結構性機會將優于2016年
2016年11月,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以《增長大體平衡,結構更趨平衡》為題發布中國宏觀專題報告。報告預計實際GDP同比增速為6.6%。
對于A股市場,報告指出,2015年下半年大幅回調及2016年至今的盤整,當前市場并非沒有風險,但預計資金在資產之間輪動的特征將繼續演繹,隨著股價調整和盈利增長消化估值,股市精選個股的空間逐步打開,2017年結構性機會將優于2016年,A股全年有望實現個位數收益。
國泰君安:上半場小波折 下半場迎反攻良機
2016年11月22日,在國泰君安召開的2017年投資策略研討會上,國泰君安策略團隊在年度報告中指出,A股市場正從盈利修復逐步切換到風險偏好驅動的行情,2017年將維持橫盤震蕩格局,上證指數核心區間為2800點到3500點。
同時,報告預計預計,2017年上半年小幅震蕩;下半年,尤其是十九大召開前改革預期密集發酵之際,A股將迎來最佳進攻時機。
廣發證券:A股市場盈利增速會從4.1%下滑至3%
對于A股市場整體走勢,廣發證券與國泰君安看法基本一致,廣發證券強調進入2017年以后,隨著地產周期的回落和庫存周期進入尾聲,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侵蝕中游制造業毛利率,預計A股盈利增速預計將逐季回落。預計A股總體2017年盈利增速會從4.1%下滑至3%,剔除金融后增速從16%下滑至8%。
中信證券:2017年A股盈利增速回升至8%
中信證券提出,2017年國內宏觀政策將是“穩健+積極+改革”的組合拳,中國經濟距離,底部或僅一步之遙。資本市場方面,樓市被擠出的資金或將流向股市, A股將整體受益于房地產新政,對2017年A股行情整體樂觀。
此外,2017年A股對資金的吸引能力會增強。一方面,預計全部A股2017年盈利增速從2016年的4.4%回升至8.0%(其中金融/非金融:4.6%/13.1%);A股一致預期樣本的2017年遠期PEG已從4月的1.50下降到了1.15。另一方面,市場邁過整固期,安全邊際比較高。
海通證券:2017年A股從震蕩市走向牛市
11月29日,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在海通證券2017年的投資策略會上表示。海通研究所同時認為,2017年可能是地產以及相關產業的冬天,但有希望是改革和轉型的春天,并認為 “2017年行情將從震蕩市演變為牛市”。
荀玉根認為,2017年從震蕩市演變為牛市有多個促發因素:包括配置增加、盈利回升、轉型加速等。此外,海通證券強調,“十九大”后政策重心聚焦經濟,改革和轉型望加速。2017年投資主線應切換為改革發力、成長回歸。
華泰證券:2017年慢牛仍將延續
華泰證券指出,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隨著組合拳的落地逐步降低A股的長期風險溢價。2017年A股進入可持續的盈利修復周期,這將不同于2011年以來的任何一次,也意味著A股風險偏好將隨著這個認知差逐步成為共識而繼續回升。
華泰證券判斷明年流動性中性低利率環境不變。第一,滯后調整的負債端利率仍有下行慣性;第二,決策層推動脫虛入實使得機構配置行為對利率有一定平抑作用;第三,貨幣政策不會收緊,因油價、PPI、CPI均仍處于低位,供給側改革需要低利率環境配合。行業配置從上游轉移向中游,主題投資聚焦“新動能補短板”。
申萬宏源:成長仍是“重頭戲”
在多重利好有望形成共振的2017年,申萬宏源認為A股結構上將呈現周期先搭臺、但成長仍是“重頭戲”的格局,新興成長行業經過長時間調整,在2017年春節后可能迎來“輕裝上陣”的行情。
申萬宏源表示,對一季度之前的經濟上行趨勢充滿信心,但盈利改善能否渡過“4月決斷”的關口被最終證實仍存在疑問。申萬宏源預計2016年、2017年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增長5.8%、2.9%,非金融公司業績分別增長21%、5.4%。這也說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將持續改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