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06 09:07:37
半年完成兩輪融資,近500萬全網用戶,這個30人左右的團隊創造出估值近3億的“毒舌電影”。然而,即便是同行中絕對的佼佼者,毒舌電影依舊不可避免與其他自媒體一樣,需要探索更清晰的商業模式。
每經編輯 李菲菲
在魚龍混雜的微信公眾號中,毒舌電影憑借其特立獨行的語言風格笑傲自媒體時代。
半年完成兩輪融資,近500萬全網用戶,這個30人左右的團隊創造出估值近3億的“毒舌電影”。然而,即便是同行中絕對的佼佼者,毒舌電影依舊不可避免與其他自媒體一樣,需要探索更清晰的商業模式。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注意到,近日一連兩家上市公司的公告中都出現了毒舌電影運營方廣州有好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以下簡稱好戲網絡科技)——廣州好家伙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好家伙傳媒)的身影。
公告內容顯示,好家伙傳媒將攜手三七互娛(002555,SZ)、浙報傳媒(600633,SH)及廣東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廣電)旗下基金管理平臺共同發起成立好家伙基金,用于網絡大電影項目的投資。
“上市公司和省屬廣電公司資本加持,無疑會助力毒舌電影的商業模式探索。”云堆新媒CEO張國鴻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毒舌電影自身的“網紅”資質和其團隊對影視作品的鑒賞判斷能力,是資本看中與之合作的關鍵。
然而,即便有資本助力和大號加持,好家伙基金的收益仍免不了被網絡大電影本身的發展所限制。為何將投資方向鎖定網大?基金目前的成立狀況如何?未來會偏好什么題材的電影?對此,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聯系毒舌電影后臺進行詢問,但截稿前并未收到相關回應。
“傍上”兩家上市公司
事實上早在1月初,好家伙基金便初具雛形。
據三七互娛1月6日公告,好家伙基金的4名合伙人分別為三七互娛全資子公司西藏泰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藏泰富)、好家伙傳媒、廣東廣電子公司廣東弘圖廣電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圖廣電)及旗下基金管理平臺——廣州弘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廣投資)。
上周五(2月3日)浙報傳媒的一則公告,使得好家伙基金的第5名合伙人浮出水面——浙報傳媒全資子公司杭州邊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邊鋒網絡)。
據合作各方簽署的《廣州好家伙一期傳媒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合伙協議》顯示,好家伙基金首期目標認繳金額為人民幣2501萬元,其中好家伙傳媒、弘廣投資、弘圖廣電、邊鋒網絡、西藏泰富分別認繳出資500萬元、1萬元、1000萬元、500萬元、500萬元,各占比19.99%、0.04%、39.99%、19.99%、19.99%。
如果單以基金規模衡量,僅2501萬元的好家伙基金并不出眾,但值得注意的是,好家伙基金的管理團隊卻頗為矚目。
據浙報傳媒公告內容,毒舌電影團隊構成基金管理團隊“大半壁江山”,旗下兩大創始人及合伙人,著名媒體人、影評人虞曉毅及中央電視臺編導、欄目主策劃李云波6人組成基金管理團隊。值得一提的是,三七互娛和浙報傳媒亦對毒舌電影團隊充滿信心,稱其“對影視劇市場有著獨立、深刻的理解”,“基金可獲得相對穩定的投資回報。”
▲回顧2016年,毒舌電影在傳播力上超過了99.8%的運營者(新榜/圖)
從10人小團隊到接連獲得兩輪融資估值超3億,毒舌電影的發展速度可謂遠超同行。然而即便如此,從小作坊到撬動上市公司資本,毒舌電影的發展仍舊令人驚嘆。在張國鴻看來,上市公司的資本加持無疑會加速毒舌電影的發展,而主導成立基金則很有可能為其探索出一條更為成熟的商業模式。
“網紅”更易造“爆品”
毒舌電影本身就是IP,它自身的網紅優勢也是上市公司看中與之合作的關鍵。
張國鴻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毒舌電影團隊對于影視作品的甄別鑒賞能力將會是未來好家伙基金投資作品方向的關鍵,其次其本身的IP粉絲優勢也將會其投拍的作品背書。
據“新榜”2016年3月發布的網紅排行榜數據,毒舌電影“毒Sir”力壓不少短視頻、直播界網紅位居Top20,其號召力可見一斑。而“毒Sir”的IP價值更是其獲得資本青睞的原因之一,這也是毒舌電影融資和估值時的重要考量。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梳理毒舌電影發布的文章閱讀量發現,頭條稿件多達到10萬+閱讀量,粉絲留言及點贊數量更是遠超同類公眾號。試想一下,“毒Sir”投拍的電影豈會缺少粉絲捧場?
▲在2016年毒舌電影創造了987篇10w+的文章(新榜/圖)
然而,即便有大號加持、資本助力、粉絲捧場,仍舊不能忽視好家伙基金的投資風險。據浙報傳媒公告內容,該基金的盈利模式主要為投資好家伙傳媒推薦的網絡大電影項目,并獲得相應的收益,網絡大電影本身發展的困境是好家伙基金最不容忽視的風險。
根據藝恩的數據,2015年~2016年上半年,網絡綜藝數量的增長率87.3%,網絡自制劇增長率5.3%,網大增長率更是高達262.8%。但尷尬的是,雖然海量生產,網大卻罕見能大規模進入受眾視野且引發社會關注的作品。
多位網大從業者此前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時更是表示,2015年網大約有四成賺錢,到了2016年就只有一兩成。“網大將迎來爆發期,這句話喊了這么久,其實到現在都還沒真正到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