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13 20:41:58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房貸利息抵個稅符合個稅整體的改革思路,需要明確的是,稅前扣除不僅是房貸利息,房租也是可能的抵扣項。但在目前的時點,可能不是合適的推出時機。
每經編輯 王杰 蔡雅蕓
每經記者 王杰 蔡雅蕓 每經編輯 隋丕寧
2月13日,《人民日報》刊文稱,個稅改革今年有望“破題”,減稅方面,營改增將繼續擔當重任,規模有望達7000億元;在修訂個稅法的基礎上,應研究決定專項扣除可能的方向,下一步,將根據社會配套條件和征管機制的完善程度,可適當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比如,再教育支出、首套房貸利息等支出,以此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稅負。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房貸利息抵個稅符合個稅整體的改革思路,需要明確的是,稅前扣除不僅是房貸利息,房租也是可能的抵扣項。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如果推出利息抵個稅,對于房貸使用率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將會率先收益,但房價會火上澆油。高庫存的三四線城市,居民杠桿率低,對去庫存作用有限。因此,在目前的時點,可能不是合適的推出時機。
目前可能不是合適推出時機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去年7月22日曾透露,個人所得稅可抵扣房貸已明確,至于進展,要看個稅改革的時間。中央要求的時間是1年左右,但今年(指2016年)可能趕不上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方案會在全國推廣。
作為稅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房地產稅”已經說了多年,但相關該稅試點和立法工作仍然進展很緩慢。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曾撰文稱,利息抵個稅目前不是合適的推出時機。早在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即提出,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向是“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2011年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僅將個稅起征點上調至3500元,其課稅模式一直是分類所得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再次提出,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個稅改革應是箭在弦上。
任澤平表示,所謂“綜合與分類相結合”,即是將個人收入加總計算,同時考慮到家庭類型的不同,確定稅前抵扣范圍。從國際經驗看,稅前扣除項一般包括房租、利息支出、醫療費用支出、特定的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障支出等,綜合考慮贍養人口、按揭貸款等情況,涵蓋住房、教育、養老等多個范圍。
任澤平認為,房貸利息抵個稅符合個稅整體的改革思路,需要明確的是,稅前扣除不僅是房貸利息,房租也是可能的抵扣項。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如果推出利息抵個稅,對于房貸使用率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將會率先收益,但房價會火上澆油。高庫存的三四線城市,居民杠桿率低,對去庫存作用有限。因此,在目前的時點,可能不是合適的推出時機。
個稅短期調整可能性不大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現在看個稅短期出現調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計算支出復雜、各地抵扣系數也難以確定。從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角度看,個稅目前在一二線城市比例較高,三四線城市實際個稅繳納比例低于一二線,如果執行這一抵扣方案,很可能會導致一二線房地產市場出現爆發,所以這一政策需要與房地產其他長期調控政策協調執行。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從財稅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來看,個稅征繳過程中完善專項扣除項目制度成為頗受關注的內容。在房價上漲過快的大背景下,購房利息支出可以抵扣個稅,顯然能夠降低相關群體的購房成本。此類制度改革有積極的意義,當然具體操作過程中要對抵扣的方式、上下限等做更細致的研究。
事實上,個稅抵扣項目納入房貸利息,是釋放經濟活力、促進消費的一種優化制度。由于房貸情況比較復雜,個稅“基本扣除+專項扣除”的可能性、設計、核算方式等都需要更多論證。
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在目前‘防泡沫’的市場背景下,出臺這樣的政策并不是最佳時機,而房屋租賃市場的立法很可能在今年確立,因為房屋租賃更能代表中低收入群體的利益,而非購房。”
抵扣個稅有利有弊
我國個稅抵扣的方向是從個人轉向家庭征稅,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紅玉表示,目前我國對于該抵扣的相關討論不多,比如一年可以減少多少稅收?都是誰減少了?家庭綜合征稅的條件是否具備?抵扣項包括商業保險、教育、養老等等制度是否確立?
另外,劉玉紅表示,針對社會上對個稅抵扣房貸利息可能帶來的不公平,可以設定最高抵扣金額,以最大程度避免在熱門城市購房抵扣金額更高,小城市購房抵扣力度小,以及收入差距帶來的不公。這種制度的實施,也可能帶來像美國、澳大利亞房子越來越大的現象,因為房子越大,抵扣金額也越高。
當然,這項制度也有很多正面作用。陽光100置業集團常務副總裁范小沖認為,如果個稅抵扣房貸利息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們購置房產,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的購房壓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