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17 19:59:14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日(2月17日),證監會表示要規范上市公司再融資,還指出了此前的再融資市場暴露的三大問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陽戈
每經記者 趙陽戈 每經編輯 宋思艱
再融資毫無疑問是資本市場的一個重大課題,其規模甚至高于IPO。然而再融資市場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日(2月17日),證監會表示,現行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自2006年實施以來,在促進社會資本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情況的不斷變化,現行再融資制度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諸如過度融資傾向等,這些問題亟需調整。
劍指三大問題
按照證監會的說法,此前的再融資市場暴露了三大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證監會首先劍指上市公司的過度融資傾向。稱有些公司脫離公司主業發展,頻繁融資。有些公司編項目、炒概念,跨界進入新行業,融資規模遠超過實際需要量。有些公司募集資金大量閑置,頻繁變更用途,或者脫實向虛,變相投向理財產品等財務性投資和類金融業務。
其二,證監會表示,非公開發行定價機制選擇存在較大套利空間,廣為市場詬病。非公開發行股票品種以市場約束為主,主要面向有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的特定投資者,因此發行門檻較低,行政約束相對寬松。但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投資者往往偏重發行價格相比市價的折扣,忽略公司的成長性和內在投資價值。過分關注價差會造成資金流向以短期逐利為目標,不利于資源有效配置和長期資本的形成。限售期滿后,套利資金集中減持,對市場形成較大沖擊,也不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第三,證監會表示,再融資品種結構失衡,可轉債、優先股等股債結合產品和公發品種發展緩慢。非公開發行由于發行條件寬松,定價時點選擇多,發行失敗風險小,逐漸成為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和保薦機構的首選再融資品種,公開發行規模急劇減少。同時,股債結合的可轉債品種發展緩慢。
規則調整“新老劃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番對再融資的規范,主要針對三點:一是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擬發行的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二是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于18個月。前次募集資金包括首發、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但對于發行可轉債、優先股和創業板小額快速融資的,不受此期限限制;三是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
證監會透露,此番調整主要是著眼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資金“脫實向虛”;堵住監管套利漏洞,防止“炒概念”和套利性融資等行為形成資產泡沫;與此同時,證監會稱規則調整實行新老劃斷,已經受理的再融資申請不受影響,給市場預留一定時間消化吸收。
證監會還特別做了說明稱,本次再融資監管政策的調整屬于制度完善,不針對具體企業,所有上市公司統一適用。根據安排,下一步,證監會將按照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的要求,繼續強化再融資發行監管工作,督促保薦機構梳理在審項目并開展自查。進一步規范募集資金投向,繼續加強監管理財產品等資金參與非公開發行認購,強化證監局對募集資金使用的現場檢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同花順inFinD數據顯示,2016年A股再融資市場頗為繁榮,僅增發實際募資金額數據就高達1.78萬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