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7-03-10 10:13:04
雖然新三板“精選層”的各種報道均沒有獲得官方證實,這絲毫不妨礙它在市場上引發軒然大波。由此可見,現在的投資者對于新三板的現狀是多么焦慮,對新三板的改革與發展有著多么強烈的期待。
仿佛一夜之間,有關將在新三板創新層中再設立“精選層”的傳聞不脛而走,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各方對“精選層”遴選標準的各種猜測與揣摩。雖然目前有關新三板“精選層”的各種報道均沒有獲得官方證實,但這絲毫不妨礙它在市場上引發軒然大波。由此可見,現在的投資者對于新三板的現狀是多么焦慮,對新三板的改革與發展有著多么強烈的期待。
的確,新三板市場自創設以來,雖然在2015年春季的一段時間有過較好的表現,但在其余時間則行情始終很清淡。去年推出了目的在于降低投資者信息搜集難度的分層制度,其中設置創新層這一條一度打開了市場的想象空間,投資者普遍認為由于創新層有一定的門檻,能夠進入該層的掛牌公司一般質地都比較好,是新三板中的佼佼者,如果在制度安排上再給予一定的傾斜,那么創新層的行情就有望大大活躍起來,從而打破新三板交易過于沉悶的局面,讓其市場功能得到相應的發揮。但令人遺憾的是,從新三板創新層制度正式實施到今天,10個多月過去了,除了在剛開始的時候市場還有所表現外,其后又陷入了低迷。這種狀況的出現,驅使投資人不能不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不對新三板現行制度,特別是交易制度來場大的變革,恐怕很難有效地提升其流動性,新三板的定價、融資及資產配置功能也就無從得到真正的發揮。
也因為行情持續不振,一些在新三板創新層掛牌的公司,也已經開始選擇接受券商輔導,準備排隊參與主板IPO,這完全是要退出新三板的節奏。也許正是基于這一嚴峻的現實,有關人士開始抓緊研究提升新三板流動性的問題,而在創新層中再設立“精選層”就是其中一個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設想。其核心在于凡是進入“精選層”的掛牌公司股份,允許以競價方式交易。對于新三板來說,目前的交易方式是協議成交和做市商成交,盡管各有特點,但是相比滬深主板市場的競價交易,交易效率明顯要低很多。而如果“精選層”也實行競價交易,那無疑會極大提升其流動性,也有助于增強新三板市場的活力。也因為這樣,不少投資者對“精選層”的制度設想普遍寄予厚望,使之不但成為當前證券市場中的熱門話題,也被視為改變新三板不佳走勢的一帖靈丹妙藥。
但是,問題也就來了。設立精選層并不難,難的是精選層究竟應該有什么樣的標準。如果標準定得很高,只有個別新三板掛牌公司能夠達到,那么這個精選層就只能是少數人的游戲了,起不到整體活躍市場的作用。而如果標準定得比較低,有上千家公司能夠進入,那么就無異于在滬深交易所之外又弄了一個與之交易模式相似、公司數量相近的第三個市場,這將極大地改變現在的資金供應格局,整個證券市場能否承受,就是個需要好好研究的問題了。
有媒體報道說,一些研究人員建議主要以掛牌公司的盈利能力作為進入“精選層”的準入條件,這個思路的可行之處在于標準十分明確,可操作性強。可問題在于,掛牌公司要有多少利潤才能進入“精選層”呢?如果是5000萬元的話,一是依據何在?二是如此一來是否是引導了資金集中參與高利潤公司的交易,這與新三板重點培育中小微創業型企業的宗旨相協調么?三是,現在新三板中盈利在5000萬元的公司,很多是金融及類金融企業,還有一些傳統企業,真正的高科技成長型企業利潤普遍都還沒有那么高,有的甚至還在虧損。那么5000萬元的門檻,又到底是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政策傾斜方向呢?總之,在新三板“創新層”再設立“精選層”似乎很有必要,交易模式轉換也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但要定出一個客觀而有效,既體現新三板特點,又符合市場實際需求的標準,實在是太難了。
當然,不管怎么難,新三板的改革是繞不開的,以再分層為抓手,加大新三板的制度供給改革也確實可以是一個方向。作為一種設想,“精選層”也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只是,這實際上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多管齊下,循序漸進地全方位推進,而不能指望以某種技術性調整來解決所有問題。作為新三板的參與者,大家既要有改革的緊迫感,也要有足夠的耐心。
(作者系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