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5 09:43:03
3月24日,民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巍在《中國融資租賃行業2016年度報告》會上表示,目前中國租賃業面臨非常大的發展機遇,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傳統產業價值重構等。不過,相對于國外,我國租賃業在專業化程度上還存在一定差距。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在“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背景之下,我國租賃行業進入了起飛期。
3月24日,民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巍在《中國融資租賃行業2016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會上表示,目前中國租賃業面臨非常大的發展機遇,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傳統產業價值重構等。
不過,他還進一步分析指出,但相對于國外,我國租賃業在專業化程度上還存在一定差距。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資產證券化(以下簡稱“ABS”)漸成為租賃行業青睞的新型的融資渠道。
根據融資租賃三十人論壇(天津)研究院統計,2016年全年共計有70家租賃公司發行了共123支租賃資產證券化產品,累計發行規模達1239.66億元。
對此,天津自貿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張忠東則坦言,雖然租賃ABS增長迅猛,但廣度與深度還不夠。
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總裁丁化美亦稱,建議建立租賃資產交易生態層面聯盟; 建立租賃間市場等。
租賃業借力“一帶一路“迎來起飛期
自從2006年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開閘之后,我國整個行業融資租賃公司數量迅速增加,租賃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甚至帶動了全球租賃市場的反彈。
根據銀監會數據顯示,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國共開業52家金融租賃公司,行業資產總額達1.94萬億元。
不過,3月24日,丁化美在上述報告發布會上坦言,目前雖然租賃行業增長迅猛,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主要靠機構數量增加,資本金規模擴大來推動租賃規模的增長;二是脫離了以產業發展為基礎的模式,強化了金融屬性而弱化了產業服務;三是服務創新產業的能力越來越弱。
張忠東也進一步分析指出,租賃行業面臨一些挑戰,包括目前我國國際租賃業務相關環境待完善;如何推進融資租賃行業的轉型與發展相關制度也需要推進,以及怎么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等。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一帶一路”等國家大戰略一定程度上給租賃業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尤其是為租賃公司開拓了新的國際市場空間。
“租賃區別于其他行業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跨界,因為它具有融資和融物的雙重屬性,橫跨產業和金融之間,這使租賃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 周巍表示,租賃業是中國金融業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先進軍,而依托中國制造走出去是中國租賃業進軍“一帶一路”的優勢。
上述《報告》也認為,在配合推動國家戰略方面,租賃公司國際化大有可為,“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中國制造走出去”等都是租賃業可以借力、發力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天津東疆的飛機、國際航運船舶和海工平臺租賃業務分別占全國的90%、80%和100%。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東疆共累計注冊租賃公司2164家,累計注冊資本金達2840億元人民幣。
在談及東疆租賃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時,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沈蕾表示,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探索將租賃、貿易和航運物流等東疆優勢產業與國家戰略結合,吸引企業以東疆為平臺參與“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此外,要在法律、融資、監管和專業服務等方面深化配套制度的改革,確立租賃業發展的新優勢。
租賃abs火熱
一直以來,“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是租賃行業發展的掣肘;而資產證券化的推行,為租賃業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伴隨著證監會“備案制”和人民銀行“注冊制”政策落地,租賃ABS進入高速發展。2015年下半年以來,發行租賃資產證券化的公司數量與產品規模迅速擴大,火熱態勢一直延續至今。
根據融資租賃三十人論壇(天津)研究院統計,2016年全年,共計有70家租賃公司(4家金融租賃公司,11家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和55家外資融資租賃公司)發行了共123支租賃資產證券化產品,累計發行租賃ABS規模達1239.66億元,占2016年各類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的14%。
“由于資產證券化可以有效起到增加租賃公司融資渠道、優化報表盤活資產、低融資成本、擴大公司影響力、拓展業務模式的多重作用,已成為租賃行業青睞的新型的融資模式。” 華創證券報告去年曾分析指出。
不過,張忠東亦在上述會上坦言,我國租賃資產證券化迅猛增長,但廣度和深度不夠;
此外,在交易模式方面,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融資租賃”衍生出“融資租賃+p2p”,“融資租賃+眾籌”等模式。
不過,上述《報告》則分析指出,“互聯網+融資租賃”雖然發展火熱,但也暴露很多問題,包括多數平臺與租賃公司為關聯公司;存在錯配和資金池風險;融資成本偏高;信息披露較差;雙重保障難實現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