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17-05-15 10:23:45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隨著新三板進入“萬馬奔騰”的時代,今年的新增掛牌數也有趨緩的勢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業開始謀變——轉戰A股,券商也開始調整業務布局。
在掛牌企業超過萬家之后,新三板正在告別“沖量”時代,今年以來掛牌增速趨緩,同時,伴隨IPO審批加速,一批企業開始從新三板轉戰A股,而預期中的新三板配套制度還未到來……券商的業務亦面臨著較大調整。
4月27日,在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新三板做市商峰會”上,永安期貨總經理葛國棟、申萬宏源證券場外市場總部總經理徐業偉、安信證券中小企業融資部總經理李杰、東北證券股轉業務總部總經理胡乾坤以及華龍證券新三板管理總部總經理呂紅貞針對新三板再分層、企業轉戰IPO以及券商業務調整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
等分層還是IPO?
對于新三板分層的問題,葛國棟表示,優秀的期貨公司進入創新層之后有利于業務提升,也有利于得到更多的資源、更好的配置,也有利于企業吸引更多的人才。
徐業偉表示,針對目前的IPO及轉板預期,對很多企業的建議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如果新三板再分層,且配套措施及時推出,那么很多企業就需要調整戰略了,最好不要給IPO的堰塞湖添堵。”徐業偉認為,“資本市場不是越大越好,流動性也不是越高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過,進入頂層市場,掛牌企業在享受更多政策紅利的同時,肯定也會有不一樣的監管要求。如何適應監管要求,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會是一個挑戰。”
胡乾坤表示,新三板市場再分層并沒有對證券市場發展方向有大的改變,其價值和意義在于它能夠讓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制度供給,在制度供給之下企業有更多選擇,留在新三板。
胡乾坤還強調,新三板需要一個投資閉環和一個好的生態。
李杰亦提到新三板形成獨特的投資閉環的重要性,“我曾經跟很多企業家和投資人聊過,投資人如果拿出1億元投A股市場,五六年以后會變成4~5億元,他覺得LP滿意之后接著投這個市場,投資的閉環會形成。而新三板市場是我拿1億元投資,之后變成2億元,但是閉環沒有形成。這就是不轉板企業被放棄投資的原因,所以新三板很需要形成三板獨特的投資閉環。”
券商業務如何應對
新三板市場掛牌企業家數達到1萬家之后,大部分券商都放慢了沖量的腳步。新形勢下,券商業務會如何調整?
徐業偉表示,申萬宏源也已經放慢了腳步,加之監管趨嚴,“使我們有時間也有必要回頭看看以前沖量時代走過的路,總結經驗和教訓,這對券商來說是最大的機遇之一,使我們在低頭拉車的同時也能抬頭看路,稍事休息。”
李杰認為,商業不變的邏輯就是客戶體驗價值的提升,作為金融企業的服務人員,圍繞客戶訴求做好客戶體驗是一直不變的邏輯,新三板企業目前的訴求有兩點,規模大的要去A股,規模小的需要融資。“如果企業大了要去A股市場,我們應該滿足它的訴求。我們要順應市場做好對客戶的服務,這是不變的商業邏輯。”
胡乾坤表示,東北證券的新三板業務有兩個核心,“一是以客戶為核心,重點服務高層的中小企業,圍繞它的需求展開服務;二是全業務鏈,掛牌只是第一步,通過督導,使企業符合市場監管的狀態,為它提供融資、做市、并購重組和IPO轉板和未來的運作。”
呂紅貞表示,當前新三板發展中碰到的短期困難及發展中的問題,是“成長中的煩惱”,券商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極應對。同時,她呼吁監管層和相關部門能夠盡快推出配套政策,讓掛牌企業能夠分享到新三板市場帶來的紅利,也為中介機構有更大的動力和更扎實的業務抓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