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7 21:34:4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陳晨 劉海軍 劉鴻飛
每經記者 陳晨 劉海軍 劉鴻飛 每經編輯 吳永久
面對如今的A股行情,很多投資者感到非常的不適應!大票齊飛,小票紋絲不動!
境外市場股指頻刷新高!
6月25日,一場陣容華麗的行業盛宴在成都天府國際基金小鎮隆重舉行,即“2017中國私募基金天府(麓山)峰會”。
在峰會上,可謂是私募大佬云集,如景林資產董事總經理田峰、大巖資本首席財務官海外投資官蔣曉飛、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劉可、深圳新富資本投資總監廖云龍、前海方舟資本CEO成書新等,他們對2017年A股投資內生邏輯演變及海外投資新趨勢等行業熱點話題進行深度探討,為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提供重要的價值參考。
景林資產董事總經理田峰:把握A股龍頭企業和港股投資機遇
景林資產董事總經理田峰
成立于2004年的景林資產,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私募公司之一。長期踐行“價值投資”的理念,憑借獨特的360度調研體系,從全球的產業發展趨勢和變化中尋求中國的投資機會,景林資產贏得了出眾的口碑。
龍頭企業可獲溢價收益
在目前時點看,地產降溫幅度并不像年初預料的那么悲觀,經濟整體復蘇情況也好于預期,而且改革進度似乎在加快,我們維持長期改革釋放經濟活力的謹慎樂觀預期。
我們預計2017年通脹與利率溫和小幅度上升,對股市系統性風險影響不大。同時企業盈利的修復已經在發生,已公告16年年報以及17年一季報的重點公司均能看到16年四季度開始收入盈利增長勢頭加速,優質企業更明顯。
著眼于A股市場,可能存在以下幾個機會:
首先,中國經濟進入存量優化、龍頭整合時期,各領域的領先企業正在從國內龍頭向世界龍頭接近,找出當中的優秀者,在考量估值的基礎上存在投資機會。
其次,中產階級迅速壯大,帶來的中產階級消費升級趨勢非常明顯,反映在各消費品行業產品結構升級,消費者愿意為好品質付溢價。與之相關的龍頭企業長期從中獲益。
第三,通過深入全面的基本面研究,可以看到一些龍頭企業在未來的確定性成長、確定性業績,反映到股價上,從中可以獲取溢價。
深挖港股
目前境外投資,特別是港股的投資,逐漸成為市場的熱點。基于以下幾個判斷,港股中仍有一些機會值得挖掘:
首先,港股估值處于相對歷史低位。港股估值高點在22-23倍市盈率,低點大約在9-10倍市盈率,目前的PE在12倍左右,恒生國企指數更低,只有9倍市盈率左右。相較于A股的同行業公司的估值,一些優秀企業存在價值低估。
其次,隨著深港通的開通,內地和香港兩地之間互相覆蓋了80%市值,基本形成了共同市場。資本更熱衷于成熟、低估值的市場,南下的資金量也很可觀。
第三,根據國際上的統計數據,1.5萬美金GDP是一道門檻,在此之上的人群有非常大的資產境外配置需求。目前內地已有多個省市人均GDP超過了這一數字,而相較于國際上家庭資產的境外布局,我國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在目前的外匯管制環境下,港股通是非常好的、合法的投資方向。
深圳新富資本投資總監廖云龍:地產后周期的投資邏輯
深圳新富資本投資總監廖云龍
目前,中國房價究竟離不離譜?我認為有一點高,但還不算很離譜。
很多時候,市場上很多人喜歡拿中國房價的指標和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做比較,我覺得對比標的錯了。在我看來,一個國家核心城市的房價和這個國家的總人口有更緊密的聯系。一個核心城市,大概能夠容納1000-2000萬人口,一個國家大概有1到3個核心城市。
英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的人口大概就是6000萬至8000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有兩、三千萬人口。意味著,在這些國家,你只需要成為其國民收入的前30%-50%的行列,你就有資格住到核心城市里。
但是,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的四個核心城市可以容納8000萬左右的人口,但是中國的人口數量卻有16億。也就是說,你的收入或者存量財富必須是排在這個國家的前5%左右,才有資格住到核心城市里去。同樣,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其核心城市的孟買在各項房價指標上,基本跟我國的北上廣深差不多,表明其一線城市居住權的爭奪也非常激烈。
所以,可能很多人擔心目前房價已經到了泡沫破裂點,我認為沒有嚴重到那種程度。而且目前重點城市庫存比較低,不支持房價的快速調整。
對于經濟,我們認為今年下半年可能會開啟大規模的房地產補庫存運動,下半年經濟不會差,到年底之后會進入政策觀察期,明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可能會進入被動補庫存階段,屆時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政策窗口期。
從A股投資角度來看,A股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藍籌行情是兩個因素帶來的,一個是IPO加速和監管趨嚴帶來了確定性溢價,另一個因素是供給側改革和地產產業鏈復蘇帶來的藍籌盈利好轉,過去幾年,我們創業板的增速大概在30%以上,但主板增速10%多一點,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創業板和中小板的增速向下出現拐點,滬深300核心股票向上出現拐點,這是市場2017年藍籌強,小盤股弱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對于藍籌股在今年上半年的盈利加速,我把這種現象理解為地產后周期。去年上半年地產銷售增速30%多,這種銷售增速一定會體現到2017年的下游行業,即水泥、機械、白酒、家電,說到白酒大家可能覺得這是消費。中國的白酒消費是跟固定資產增速掛鉤的,消費屬性與投資屬性兼有。接下來下半年,我覺得地產還是補庫存的階段,行業盈利依然會漂亮,市場有自我強化的過程,接下來這些公司可能還會再創新高。中期來看,一方面要關注這些行業的盈利變化情況,另一方要關注市場預期變化帶來的搶跑行為。
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劉可:大盤股更具持續性
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劉可
現在市場很多時候還在糾結于價值股與成長股的風格切換,我認為沒這必要。
價值股和成長股是共生關系,非對立關系,下階段兩者可能一起出現上漲,一是大盤股和中盤股,一是有部分業績支撐的中小板和創業板。不過,就我看來,我覺著大盤股可能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不難發現,目前很多機構,尤其是大機構,包括海外機構,都配置了部分大盤股。他們的邏輯并不是按照產業投資來抉擇,而是將其定義為類似債券的標的。根據我們最新統計的大盤股盈利數據,2017年上半年,前20只分紅最高的股票,預期平均股息率已超過6%。另外,考慮到未來這些大盤股都是中國經濟增長最核心的部分,自然也會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而增長,比如消費類的大概每年有9%~10%的增長,這種收益若從長期看還是很可觀的。
此外,目前A股整體是處于底部調整的格局,同全球市場相比,A股確實是被低估的。最近,我們做了全球二三十個國家動態估值比較,以滬深300為代表的藍籌股或者A50這種特別大的股票依然處于最便宜的前5名至前10名,而最貴的其實是歐美。比如美國的中小盤股,動態估值是20~30倍,但是如果換成人民幣,美國的中盤股就相當于中國的大盤股,而我們的大盤股基本動態估值是在12~13倍。
我們認為,目前處于底部區間的A股,無論是大盤股還是有業績支撐的中小盤股,贏面是屬于比較高的品種,尤其是與經濟結構轉型相關的,比如說是消費類,醫療環保類以及產業升級類等等。
大巖資本蔣曉飛:不要盲目迷信A股“漂亮50”
大巖資本首席財務官海外投資官蔣曉飛
從去年11月開始,市場風格發生了劇烈變化。我們做了個統計,把A股3000多只股票按照市值從大到小分成10個層級。我們發現,這段時間里市場發生的不僅是二八分化,更是嚴重到一九分化。也就是說,在這10個層級里面只有一個層級的個股整體上跑得特別快,而其余9個層級個股是整體上不掙錢的,甚至是虧錢的。
由于市場出現了一些變化,投資者針對這些變化做出反應。這種二八分化,甚至一九分化也是合理的。
但是,我不認同把現在A股市場的這種分化比作所謂的“漂亮50”賺錢效應。因為,那樣會讓人聯想到美版的“漂亮50”。中國的投資者如果迷信A股市場有“漂亮50”的神話,最終很有可能是虧錢的。
中國的變化太快,現在這些所謂的A股“漂亮50”概念,能持續多久?能持續“漂亮”十多年嗎?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用量化投資的方法來做投資,有3個基本點:第一,在全A股里面找α,尋求超越指數的收益;第二,用股指期貨來對沖市場風險;第三,分散投資,避免個股風險。
過去5至10年,很多低市值、高成長性的個股市場表現相當強勢。對于境外投資,我們認可目前港股的投資機會,并且比較長期看好它。近期港股上漲,本質上是上市公司行業基本面發生了向好的變化。例如,自主品牌汽車、澳門的博彩業、電力、手機產業鏈、保險業等。
另外,港股市場是比較有效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同時,它的投資人或者說基金經理、分析師也越來越有中國背景的人擔當,他們比國外投資者更了解中國自己的公司和行業變化,更容易合理定價。
前海方舟資本成書新:看好優勢龍頭企業
前海方舟資本CEO成書新
我們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注做量化、公募FOF和套利的私募基金,公司現有員工都來自于大型公募基金和大型券商。
對于市場看好的大指數,我們認為這個指數相對更看好,并不是我們不看好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中小創中,也有一些非常好的行業內代表和優勢龍頭企業,同樣具備投資機會。 這一年多以來IPO頻發,其中很多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估值都相對降低了,但接下來還會有估值回歸的過程,所以短時間漂亮50依然有相對優勢。我們覺得應該投資集中于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這是經濟轉型政策導致行業都會向集中化、集約化的方向整合的內生投資機會。
現在市場趨向理性和價值投資,逐漸機構化的趨勢也越發明顯,以后個人投資者或不太成熟的散戶,會和國外一樣逐漸借道專業化的機構管理資產。對于海外投資機會,我們感覺到民眾投資需求越來越旺盛,且人民幣全球化的勢頭勢不可擋,這塊機會也在積極關注。既然人民幣要逐漸國際化,伴隨而來的是行業和金融機構也會逐漸國際化,那么二級市場和國外市場之間就會存在估值差。比如說今年上半年,我們發現以前從未見過的現象:個別A/H股上市公司,今年海外市場的一些評估和研究機構對其不太看好或者是看空,甚至使用了做空機制,但是股價一直在漲,因為國內研究機構對于這家公司的發展持有更積極的觀點傳遞出更多的信心,但我們覺得這應該是人民幣對于全球資產定價權在逐漸提升的過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