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7 23:37:13
每經編輯 朱邦凌
朱邦凌
日前,平潭發展、羅普斯金同時發布了員工持股計劃存續期展期的公告,平潭發展的員工持股計劃浮虧近四成。近期,眾多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有的不得不清倉割肉,更多的無奈選擇展期,以緩兵之計避免浮虧變成真金白銀的損失。
截至2017年6月1日,A股有708家上市公司推出了員工持股計劃,共有375份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完成。其中,215份員工持股計劃浮虧,占比達到57.3%。
自2014年6月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來,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如雨后春筍,成為普遍現象。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問題逐漸浮現,有些風險不得不讓人警惕。比較突出的是,大部分員工持股計劃與績效激勵脫鉤,呈現單純的投資甚至投機性,過于注重短期回報和財務性,偏離了長期績效激勵的本源。
員工持股計劃在理論上是為了解決代理人問題而出現的,是為了激勵、吸引員工,通過讓員工持有公司股票而使其獲得勞動成果的利益分享,并參與經營決策的一種制度安排,也是一種長期績效獎勵計劃。
員工持股最被公眾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最牛前臺童文紅的勵志故事。她2000年進入阿里巴巴做前臺接待,馬云在公司內分配股權,給她0.2%股權。后來童文紅一步一步做到阿里核心高管,當初那0.2%的股權市值也早已過億元。華為的成功,也離不開它著名的全員持股方案。華為推動全員持股的行為,可以說敢為天下先,它直接成為華為的崛起支柱。
反觀現階段國內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多數以員工認購公司股票的方式獲取短期收益,很少與公司績效掛鉤,實際上變成了單純財務性質的投資甚至投機行為,目的是大家一起出資賺取二級市場差價。
當行情好時,員工持股計劃成為“股神”,大賺特賺。當市場低迷時,員工持股計劃就出現浮虧甚至巨額虧損。員工持股計劃更多的與二級市場漲跌和股市波動相聯系。在這樣的員工持股方案中,員工更多關心的是公司股價漲漲跌跌,更多關注股市的日常波動,而缺少參與公司治理的熱情與動力,很難起到激勵經營、留住人才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國內上市公司的多數員工持股計劃本質上屬于投資行為。
員工持股計劃投機性太強的原因,與員工持股計劃的設計時間周期也有一定關系。大部分的員工持股計劃設計存續期限只有一年和三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員工持股的盈虧基本上是靠“蒙”,依靠擇時和市場風格偏好。2015、2016年創業板和中小板牛氣沖天時,一批創小板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賺得盆滿缽滿。當今年股市出現結構性調整后,這些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普遍出現浮虧。今年出現浮虧的員工持股計劃,大部分是創小板公司,美的等藍籌白馬股的員工持股計劃大幅盈利。
部分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嵌入高杠桿,使得風險陡增。據媒體報道,歐菲光是2014年最早嘗試員工持股計劃的公司之一,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2014年11月的買入價格為22.59元/股,2016年5月賣出價格為29.07元/股,考慮中間公司的兩次分紅,一年半時間,賬面浮盈約近三成,再考慮到歐菲1號資管計劃高達29倍的杠桿,參與員工計劃各方的盈利可想而知。
2016年7月開始實施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落實資產管理業務“八條底線”禁止行為細則》中明確規定股票類、混合類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倍數不得超過1倍。失去“高杠桿”的機制后,部分高位買入或高杠桿配置的員工持股計劃難以展期。金運激光5月11日公告,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依托的“鑫眾18號集合計劃”所持公司68.15萬股股票已全部出售。員工持股計劃購買均價為53.83元/股,由于公司近年來沒有進行高送轉,以18.55元/股的出售價格估算,金運激光員工持股計劃虧損比例超過65%。
在二級市場上,員工持股計劃逐漸成為炒作和抄底題材,眾多投資者對此題材趨之若鶩。對二級市場投資者來說,員工持股計劃相當于上市公司亮明了自己的底牌,持股價位關系到高管和員工的切身利益,員工持股價格容易產生股價“安全墊”。一直以來,不少分析師也認為員工持股計劃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但投資者對此類公司還是應該仔細甄別基本面和業績成長性。
減持新規發布后,少數公司的大股東將通過大宗通道減持的股份拋給了員工持股計劃,員工持股計劃也成了大股東花樣減持的一部分。鎖定期內一旦股價下跌、增持員工就可能被套。“控制人減持套現而員工買單”的交易,恐怕與員工持股計劃的初衷不相吻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