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財經 2017-07-02 11:21:32
每經編輯 樹也
?最近,又有大開發商要進入西安市場了。
自去年開始的樓市升溫,讓西安人見證了多個500強房企在這座城市的落戶、生根、快速發展過程——趨嚴的樓市調控補丁與嚴厲的預售監管措施,盡管正在發揮作用,但并不能阻擋它們擁抱西安的熱情。
論開發經驗和資金實力,本土開發商與外來大型房企之間,可謂云泥之別。但在鋪天蓋地的外地房企入駐西安的新聞背后,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西安新供應的土地幾乎被本土開發商“包攬”。
這種現象多少有點反常,但也絕不是所謂“政商關系”一言能蔽之的。
下面,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帶你解密西安土地市場,梳理大開發商在西安鮮少能直接拿地的原因。
入局西安:“聯姻”是捷徑
今年以來,西安土地市場備受矚目,每一塊土地的成交,都牽動著開發商和購房者的心跳。
如今前五個月已經結束,西安的土地成交量較往年并不算大。
粉巷君(微信ID:nbdfxcj)粗略算了一下,截止6月13日,西安市成交的94宗土地中(注:1宗未公示拿地人具體信息),已明確有80宗流向陜西本土開發商,達到總量的8成以上,僅13宗土地是被外來開發商直接拿走。
這樣的結果也能理解——在西安,很多大型房企的項目,更多是通過與本土開發商“聯姻”得來。
說到“聯姻”,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融創。
2015年,融創收購當時西安地產龍頭天朗,制造了全城熱議的話題。
2016年末,融創雷霆之勢拿下西安地王,全國側目。
2017年,孫宏斌再訪陜西,索性一次敲定三家合作伙伴,這是要橫眉冷目劍指區域銷冠的節奏。
但無論收購天朗原有3宗土地,還是后期拿下科為地產航天城項目、海天天線錦業路項目、大方置業西部大道項目,乃至月初剛剛披露的,與麗彩集團合作開發咸陽溪悅城,與中登集團共同開發十里鋪東村城改造……融創大部分項目皆來自“友商”。
除了融創,像萬科、恒大、碧桂園、華僑城等,這些一線大牌并購西安本土房企的新聞,在過去兩年也已經是司空見慣。
西安土地“只可曲中求,不能直中取”,似乎已經成為默認的規則。
話題及此,粉巷君(微信ID:nbdfxcj)身邊的房地產界朋友多感慨:政商關系很重要嘛,不止西安是這樣。
所謂“政商關系”,噓~在此就不展開說了,參見momopark,自己去體會。
不過,這里重點要說的是,政商關系,其實并非首位因素。
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曲線拿地背后,是地產商在西安主城區無地可拿的尷尬。
去年2月,西安萬科甚至還曾發出“萬科全民找地”的消息,到處尋找可開發土地。西安主城區土地之緊缺由此可見一斑。
對大開發商來說,既然在主城區拿不到凈地,那尋找手中有地的中小房企合作,自然成為一條捷徑。
拿地阻礙:城改是黑洞
前面聊了開發商在主城區曲線拿地的情況,而在西安的一些新興區塊,恒大、中海、中鐵等外來房企,其實同樣是通過與本土開發商合作的方式拿地。至于其原因,就不得不說前面提到的“凈地”。
城市發展至今,凈地早已難尋,幾乎所有樓盤開發都涉及拆遷、安置。而西安的城改,如今已成黑洞——在缺乏拆遷相關規定、違建管理不力的情況下,城中村違規建筑幾乎見風長,從而拆遷問題越來越多,爛尾樓、無證預售等西安樓市通病皆由此衍生而來。
例如大興新區梨園路中段的二環內著名爛尾樓“漢城湖畔”,為未央區未央宮街道大白楊東村城中村改造項目,2012年開盤,當時即無證預售,此后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至2014年12月該樓盤徹底停工。
西安城東最大城市綜合體項目佳誠長安集,總投資超百億元,曾被視為西安城改的一項壯舉,然而也是因拆遷等原因,項目停工,綜合體終懸空——被視為西安城改的最大拐點。
西安某房企負責人曾向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倒苦水:“城改資金成本是不可控的,拆遷完成之前你很難準確說拆掉一個村子要多少錢。因為不管你的預算是多少,各種安置、補償下來,沒有不破預算的。”
而縱使資金充足,村民不回遷,也會對開發商及商品房購買者造成連帶影響。村民回遷簽字后,開發商才有可能拿下土地證,進而辦理預售證。然在預算一破再破之下,開發商往往通過增加容積率實現盈利,而過高的容積率必然導致社區環境惡化,回遷難度也即隨之上升。
西安是全國城中村最多的城市之一,被坊間戲稱為“國際化大縣城”,城村相互融合已成為城市特色。城中村改造無論對城市形象還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影響巨大,然而西安城改似乎長期身陷困局難以抽身,地方政府、開發商、村民都有一肚子話說(也歡迎諸位后臺留言)。
關于此,短短幾百字只能隔靴搔癢,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將另發文詳細分析。
囿于此,西安土地流向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