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3 22:21:24
今年5月有報道稱美團點評已立項參與當時最熱的共享充電寶,如今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宣布已退出“共享充電寶”試點項目的運營。業內人士認為,或許意味著餐廳等小場景下共享充電寶的想象空間有限。
每經編輯 李卓 許戀戀
圖/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許戀戀
每經編輯 盧祥勇
共享充電寶行業因為美團點評的退出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11月3日,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面向餐飲平臺發布內部信,宣布將結束餐飲平臺“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電寶”兩個試點項目的運營,取消餐飲生態平臺充電寶項目組組織設置,相關14名同事全部轉崗到餐飲平臺Z項目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即有報道稱美團點評已立項參與當時最熱的共享充電寶,由王慧文牽頭。這也就意味著,美團點評入局共享充電寶持續半年即退出。
2017年即將結束,共享充電寶玩家們也將迎來一場“期末大考”。一位共享充電寶項目的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接下來洗牌將會加速,小玩家的存在感會逐漸降低,大玩家也將由拼規模轉為拼技術以及盈利模式。
事實上,關于美團點評的邊界一直是被廣泛討論的話題。外賣、酒旅、打車……從團購起家的美團點評不斷在嘗試新的領域,包括彼時如火如荼的共享充電寶自然也被美團點評注意到了。
今年3月份開始,共享充電寶開始被資本市場青睞。今年3月31日以來,共享充電寶領域宣布獲得融資的企業有Hi電、來電、街電和小電等,40天時間內有十多筆融資披露,融資金額約12億元人民幣。投資者中不乏IDG、紅杉中國、騰訊投資、順為資本和元璟資本等知名投資企業和王剛等知名投資人。
當美團點評宣布進入共享充電寶行業時,業內人士并不驚訝,因為其手上掌握大量的商家資源和活躍用戶。因此,當美團點評忽然退出共享充電寶讓業內人士十分意外。
美團點評退出共享充電寶的原因在王慧文的內部信中可以找到答案,文中解釋了美團點評探索新業務的判斷邏輯。王慧文稱,新業務是否符合美團點評的企業使命,即“讓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新業務所處的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是否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新業務所處的行業,用戶和商家是否對現狀滿意。
王慧文進一步表示,跟美團點評既有業務之間的戰略協同價值是公司判斷新業務該關閉還是繼續探索的重要評判標準,“如果未來市場規模不夠大,但是戰略協同價值夠大,可以考慮擴大經營,否則就應該關閉,比如共享充電寶。”
王慧文坦言,與外界看到的成功發展起來的業務相比,其實美團點評還有更多業務探索不成功被關掉,這其中包括早餐外賣、排隊機、WiFi等近10個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對美團點評來說,放棄共享充電寶或許意味著餐廳等小場景下共享充電寶的想象空間有限。艾媒咨詢《2017上半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專題研究報告》中顯示,在車站使用場景下,單個共享充電寶日均使用次數為2.1次,充電寶活躍度為1.0,而在餐廳場景下,共享充電寶的活躍度低于所有場景下的活躍度平均值,小場景的使用效率低于大場景的使用效率。
艾媒咨詢數據還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充電寶用戶規模為0.32億人,預計2017年市場用戶規模將達1.04億人。
從共享充電寶的發展脈絡來看,2017年上半年受到資本青睞以后,這一熱門賽道逐漸擁擠。經歷半年的跑馬圈地,行業格局基本形成,來電科技、小電科技、街電科技以及怪獸充電位列第一梯隊,除此之外,市場上還有云充吧、充充、魔寶電源、云租電等廠商。
不過共享充電寶的寒冬比想象中來得要早一些。9月有消息稱,融資過億的共享充電寶明星企業“Hi電”被曝出以“調員工往邊疆城市”為由,“勸退”旗下200多名員工。10月11日,共享充電寶品牌樂電LeDian宣布停止運營。此前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在樂電之前,已經有像河馬充電、泡泡充電和小寶充電等“小玩家”悄無聲息地出局,只是沒有濺起太大的水花。
來電科技CMO任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小玩家出局是行業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目前的行業感知是小玩家在線下渠道的鋪設上存在感越來越低,未來將會加速淘汰步伐。任牧表示,未來幾個大玩家間的競爭將以技術為核心,而專利將成為市場競爭的常規手段,誰的技術和研發實力強,誰就會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占優勢。
小玩家加速退場的同時,已經具備規模的玩家則姿態相對輕松。據記者了解,小電科技正進行新一輪融資。而任牧則在采訪中向記者透露,就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來電已經實現了盈虧平衡。
業內人士分析稱,共享充電寶企業盈利與用戶需求、運營成本、盈利模式等因素相關,未來共享充電寶廠商需著力提升后期運營能力,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激發用戶需求并且提升產品質量和信息安全問題,還應擴展盈利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