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16 00:01:39
11月1日以來,兩江新區已完成了三輪共計73個項目、497億元簽約投資總額的集中簽約,預計將建成或投產后將實現產值逾千億元。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7年前,兩江新區獲批成為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7年后,隨著國家級新區以及內陸國家級新區不斷刷新擴容,原有的政策紅利正被充抵。
據《重慶兩江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目標:力爭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兩番。而據兩江新區管委會提供數據,2016年其GDP為2261億元。
站在“七年之癢”的檔口,兩江新區正通過新興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加速提升實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11月1日以來,兩江新區已完成了三輪共計73個項目、497億元簽約投資總額的集中簽約,預計將建成或投產后將實現產值逾千億元。
在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眼中,這三輪簽約金額并非最大,但功能性、帶動性、輻射力很好,它更多代表的則是一種新生的、向上的趨勢,也是未來兩江新區產業拼圖的重要架構。
成立7年的兩江新區正將更多的目光瞄準一些新興產業。
11月初,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大宗商品交易商托克集團等20家涵蓋商貿物流、總部經濟、教育、生態環保等現代服務業的企業董事長或CEO與兩江新區簽下了總投資達200多億元的項目。
更早之前一些時候,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超星集團、東華軟件、愛奇藝等為代表的科創企業還與兩江新區簽署了總投資額111億元的項目;此外,全球最大的汽車天窗制造商偉巴斯特、騰龍控股、長安股份等也與兩江新區簽署了174億元的投資項目。
根據兩江新區管委會人士介紹,上述項目建成或投產后,預計將實現產值逾千億元。
事實上,對于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在剛剛成立之初便賺足了各界眼球,更是承接東部轉移的主戰場,上述簽約金額頗有些拿不上臺面,畢竟在2011年9月25日,兩江新區一天的簽約投資額就達737億元。
“作為重慶自貿區核心區、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核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全國雙創示范基地、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諸多項國家改革試點的匯聚地,重慶兩江新區正向新興產業靠攏。”湯宗偉說,11月簽約的新項目,金額不是最大,但對兩江新區而言卻有著重要意義,簽約項目涵蓋新材料、電子信息、軟件服務、大數據、虛擬現實、生物科技、數字文化、互聯網教育等多個門類。
“同過去相比,這些項目的功能性、帶動性、輻射力很好,都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湯宗偉說,兩江新區正著力培育和做強汽車、電子、裝備、大數據、大健康、大文旅等支柱產業和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兩江新區7年前剛成立時設定的產業模式為布局軌道交通、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國防軍工、電子信息等五大戰略性產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同早期的拼圖對比,眼下兩江新區的產業架構趨勢已經有所改變。比如初期的規劃更多圍繞裝備制造,而眼下則兼顧了現代服務業、科創業等領域。
“不論是初期還是當下,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都會根據區域產業規劃基礎做選擇題,當然了這些產業規劃都是依據當地的特色、愿景等提出來的,同時,這些規劃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經濟形勢等適當進行調整。”重慶市社會科學院教授王秀模表示。
事實上,對于兩江新區而言,產業調整也顯得有些必要。
2010年6月,自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成立后的16年,兩江新區戴著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的光環面世,當年其GDP就從2009年的798億元猛增至1054億元,增長23%,增速高于全國12.7個百分點、全重慶市5.9個百分點;此后,年均超兩位數的增長比例持續到2012年,該年度的GDP為1476億元,增長20.4%。
不過此后的增速有所減緩,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其GDP分別為1650億元、1861億元、2020億元、2261億元,增速分別為16%、15%、11%、10.9%。
與該時間軸有所巧合的是,2011年6月,舟山群島新區成立;2012年,相繼又有蘭州新區、南沙新區成立,2014年則有西咸新區等5個新區集中成立,截止目前國家級新區陣容已達19個。
此外,據《重慶兩江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目標:努力實現全域經濟增長高于全市30%、直管區經濟增長高于全市50%,力爭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兩番,基本建成“兩區兩基地兩中心”。
照上述目標,2020年兩江新區GDP要達4219億元,在2016年的基礎上增長約2000億元。
轉型升級,則成為一致目標。據了解,長安汽車便專門辟了300多畝地,總投資10多億元,計劃生產66萬套電池組和24萬套電機,以延伸產業鏈;此外,中遠海運物流集團也與兩江新區共同出資成立供應鏈物流平臺運營公司,具體通過跨境(區域)多式聯運物流通道貨代公司、大宗商品交割倉庫、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及產業基金等方式合作。
“國際化必須擁有全球資源。現代物流最大的成本在海外,航線的經濟性差就差在資源的整合能力。”中遠海運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駿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此外,“軟環境”也被當地日益重視。中投發展近期便將私立高中英國阿平漢公學引入重慶,成為該校在海外的第一個分校。“去年我們請第三方機構做過調研,在一線和省級城市的外企和國際學校數量比中,重慶最低。”中投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王震海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