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02 22:35:34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高端自由貿易區域,是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頭戲。粵港澳大灣區要想在未來取得長足發展,關鍵得做好三件事:一是允許地區差異,培植各城核心競爭力。二是城市群建設,頂層設計要先行。三是要素流動是關鍵。
每經編輯 余淼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余淼杰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不含龍門)、中山、珠海、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跟通常俗稱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吻合。之所以起名“大灣區”,多少有點跟美國舊金山的灣區媲美的意思。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想法不是近日才有,但于新年伊始再談這個話題顯得十分重要。
發展中國經濟,自然離不開城鎮化和工業化。而發展五大城市群,做好產業集群則是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所在。中國的五大城市群,雖說只占了全國面積的一成,但占了四成的人口、六成的GDP,而且還聚集了七成的高校。抓住了五大城市群的發展,就抓住了城鎮化的牛鼻子。
五大城市群中,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說特色鮮明,區內的發展也是相對最充分最平衡的。仔細評點一下五大城市群,不難發現: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實際上是被分成北京和天津兩大超大城市,京津之間的北三縣、廊坊發展還比較落后。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但目前還停留在規劃論證階段。長江中游城市群其實目前只有武漢、長沙、南昌3個孤立的大城市。而成渝城市群,客觀上成都和重慶之間尚未連成一片。
真正可以跟粵港澳大灣區媲美的是長三角城市群,論經濟發展、地區聯動、發展潛力都跟粵港澳大灣區不分伯仲。但細看之下,粵港澳大灣區還是有長三角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有港澳。香港成熟的市場經濟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僅可以給大灣區9市帶來大市場的規模效應,還可以利用其先進的市場經濟運作與管理,給大灣區9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從這個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確在5大城市群中有獨特的地位,其未來發展不可小覷。
不過,粵港澳大灣區要想在未來取得長足發展,關鍵得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允許地區差異,培植各城核心競爭力。
筆者個人認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存同”固然重要,但重在“求異”。未來發展應突出地區差異性,強調培植9大城市之間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模式可能跟日本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名古屋的發展不同,應避免橫向、無差異性的“攤大餅”,而多考慮垂直、縱向發展。在各地現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培植發展各自的核心競爭產業,避免無序競爭和可能的重復建設。
具體而言,應繼續發揮香港地區金融、物流、會計、離岸貿易的優勢,讓香港在制度設計、管理運作方面,成為9個內地城市的窗口。而對于東莞、惠州,則重在加工貿易的“騰籠換鳥”和轉型升級。深圳應努力培植成全國乃至亞洲最先進的科技創新中心。正如今天的美國硅谷,之所以比原來的底特律汽車城有活力,不在于具體產業的異同,而在于硅谷是全球創新的中心,江湖地位無可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應避免“亮了東岸,暗了西岸”的誤區。位于珠江西岸的佛山、珠海、中山、江門4市宜抓住時機大力發展白色家電及其他高端制造業。而廣州作為廣東省會,則應在貿易和文化發展方面多下功夫。肇慶地處大灣區最內陸,旅游資源豐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以繼續大力發展旅游業,并打造成先進的農業基地,成為大灣區的后花園。
二是城市群建設,頂層設計要先行。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重中之重在于有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未來成功的粵港澳大灣區,不應停留在過去常提的“前店后廠”模式。因為如果這樣,就可能形成城市之間城鎮化和工業化彼此兩張皮的情況,而無法做到兩化之間相互融合、相輔相成。
要做到這一點,政策的頂層規劃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香港作為目前全球最成功的自由貿易港和全球六大金融中心之一,其比較優勢非常明顯。政府自不必制定過多的政策,在那里,“看不見的手”調節市場已經做得很成功了。
目前,深圳前海自貿試驗區下一步該怎么走?一種選擇是蕭規曹隨,原來怎么樣,現在還怎么樣,另外一種思路是升格發展成開放度更大的自由貿易港。
此外,政策上值得繼續思考的是,廣州怎么辦?一種可能的方案是把目前的廣州港,比如說黃埔關,考慮升級為自由貿易港。畢竟,沒有規定要求,要建自由貿易港,必先成為自由貿易試驗區。這種設計的好處是穗、深、港三地的發展能互為犄角、互為依托。
至于東莞、惠州,目前國家已允許東莞探索開放經濟新體制,而東莞、惠州兩地產業結構比較接近,東莞這兩年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很大程度可以在惠州推廣、復制。
三是要素流動是關鍵。
要想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有類似“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端貿易體系,政策的另一關鍵是打通條塊,允許各種要素區內自由流動。
目前,應該說,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基本實現了產品市場的自由流動。但接下來的改革攻堅之處應在于允許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這至少包涵下面四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人才的自由流動。目前,港澳兩地人才到內地工作,手續相對以前是便利不少,但生活方面,比如小孩上學等具體問題,還待進一步落實。反過來,大灣區內地居民到港澳旅游工作則仍很不方便。未來的發展應該考慮給大灣區內地居民到港澳發展開綠燈,比如可以考慮實施類似“落地簽”的制度。
第二,在資本流動方面,可以考慮給大灣區區內企業貿易和投資提供更大便利。在符合國家規定的前提下,可以給區內企業更多外匯留存,在具體制度安排上更加靈活方便。
第三,在貿易方面,應進一步提供貿易便利化,努力提供“一站式”“零跑腿”服務,邊檢、海關等各職能部門應該進一步做到數據共享,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
第四,在引進外資方面,全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和準入前國民待遇。在制定“國民待遇”相關具體規定方面,如境內對不同企業類型,目前政策有所差異的,則門檻宜對低不對高。
總之,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高端自由貿易區域,是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頭戲。要演好這出戲,當務之急是做好統籌規劃。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