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08 13:20:43
2017年12月29日,監管機構發布了《關于核準設立弘毅遠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復》:監管機構批準設立弘毅遠方基金,注冊地為上海,經營范圍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基金銷售和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業務。弘毅遠方基金注冊資本1億元,為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全資所有。記者注意到,弘毅投資本身就是聯想控股的成員企業,成立于2003年,以并購投資為主要模式。弘毅遠方基金的獲批,也是獲批的第5家PE系公募。
每經編輯 李蕾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江月
又一個"大佬"宣告正式進軍公募基金行業。
2017年12月29日,監管機構發布了《關于核準設立弘毅遠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復》:
從公告中我們得到幾點關鍵信息:監管機構批準設立弘毅遠方基金,注冊地為上海,經營范圍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基金銷售和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業務;弘毅遠方基金注冊資本1億元,為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全資所有。
那么,這個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是什么來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它的股東背景是這樣的:
不用往下深扒,聯想控股的身影已經出現了。
事實上,弘毅投資本身就是聯想控股的成員企業,成立于2003年,以并購投資為主要模式。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弘毅投資管理的資金總規模超過700億元人民幣。
通過查閱監管機構公布的歷史資料,可以看到監管層早在2015年8月14日就接到了弘毅遠方基金的申請材料,到2017年12月底獲批,中間歷時一年又四個月。值得玩味的是,當初申請時該公司擬任的股東分別為弘毅同人顧問(天津)(有限合伙)和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前者持股比例為99.9%、后者0.01%。而在最新批復的股東名單中,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成為了其全資控股股東。
弘毅遠方基金的獲批之所以引發行業關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自然是大佬的入局。根據2016年年報數據,聯想控股的總資產為3223億人民幣,這種體量的巨頭涉足公募,舉手投足間都是看點。除此之外,PE系公募的再次擴容也是不少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加上弘毅遠方,2017年獲批的公募基金公司一共有9家,下面記者做了一個統計,方便各位查看↓↓↓
(點擊圖片可放大)
從機構派系上來看,今年獲批最多的無疑是自然人背景的公募基金,一共有3家,分別是東方阿爾法基金、青松基金和恒越基金。此外,券商系和私募系的分別有2家,剩下的保險系和PE系各1家。而弘毅遠方基金就是PE系的這棵"獨苗苗",也是獲批的第5家PE系公募。
這5家公募都是誰呢?記者又做了一個統計:它們分別是2014年成立的九泰基金、紅土創新基金,2015年成立的新沃基金和中科沃土基金,以及剛剛獲批的弘毅遠方基金。公司具體情況如下↓↓↓
綜觀已經成立的幾家PE系公募發展情況,可以看到一些相似之處。下面我們還是用數據來說話,來看看除了弘毅遠方之外其他4家PE系公募2017年的表現(數據來自Wind、海通證券,時間截至2017年12月31日)。
從上面這個簡單的統計就可以看出,PE系在公募產品上的表現還真是不敢恭維。2017年非貨幣規模排名中,4家里面有3家都位列倒數;業績上也同樣慘淡,在海通證券發布的專門統計中,最近一年、兩年權益類基金的業績都不盡如人意。
此情此景讓記者不禁想問:申請得這么辛苦,好不容易加入了公募基金的行列,為啥結果如此不盡如人意?是"水土不服"還是另有原因?
早在幾家PE系公募相繼成立的時候,業內就有聲音稱這類基金公司更愿意通過發揮原有一級市場的投資優勢實現突圍。
一位華南公募人士告訴記者,PE系基金不少都熱衷于發行定增產品和新三板專戶,并將其作為布局重點:"有一家還成立了專門的新三板投資部,2015年新三板最火熱的時候半年內募集了不少新三板產品。那個時候他們可能認為這塊是自己的優勢,要差異化發展,但后來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更令PE系基金尷尬的是2017年"再融資新規"和"減持新規"的接連發布,定增市場隨之進入寒冬,曾經的爆款產品定增基金也幾乎銷聲匿跡了。接下來的路要怎么走,或許這些公司也還在摸索當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聯想控股的入局、弘毅遠方基金的獲批及成立,無疑給市場拋出了一個新鮮且熱度極高的話題。公司的名字叫"弘毅遠方",或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聯想方面的發展思路。正如弘毅投資董事長、總裁趙令歡在公開采訪中所說:"我們最重要的是想通過公募基金、專戶業務等產品把弘毅在一級市場做價值創造型投資的認知和經驗傳導到二級市場,也把國際改制和跨境等方面的經驗用在二級市場的投資中。"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弘毅遠方能打破PE系基金的僵局嗎?未來PE系基金又該如何在公募業務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記者也將長期保持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