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 2018-01-15 23:04:36
經濟數據造假的收益是什么呢?顯然,主要就是政績的動力。理論上說,經濟統計數據應當是為正確決策做參考的依據,也是外界參考和評價的標準;但在一段時間內,“唯GDP論英雄”的考核機制,則給了地方官員以追逐數據的動力。
不過,統計數據造假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其實對地方的財政影響很大。地方公共預算收入高估,中央轉移支付就會減少,用于當地的財政支出也減少。
公子無忌
最近,幾個地區正在主動給自己的GDP“擠水分”。
先是內蒙古,核減了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之后是天津市濱海新區,將2016年的1萬億元GDP直接擠掉1/3,調整為6654億元。
很有意思。除了討論下一個“自曝家丑”的會是誰,大家更關注的問題顯然是:為什么這些地區要主動給GDP擠水分?
GDP注水的恐怕并不限于這兩個地區。2017年12月,審計署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全國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就達15.49億元;而如果你有心去把過去幾年各省市的GDP數據相加,其總和以及總增速超出全國GDP的最終數據,這也是耐人尋味的現象。
主動擠水分的“開創者”則是遼寧——在2017年的遼寧省兩會上,省長陳求發非常坦誠地揭露出了遼寧統計數據造假的傷疤:“我們頂著面子上難看的壓力,認真地擠壓水分,2015年夯實了財政數據,2016年以來努力夯實其他經濟數據。”
而在同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的團組會議中,時任遼寧省委書記李希則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過去一段時間內省內弄虛作假的惡劣風氣:有一個鎮,一年財政收入160萬元,最后報成2900多萬元;一個市,規模以上企業只有281家,卻上報成1600多家。
曾有專家測算,一些遼寧的縣區,過去經濟數據至少有20%~30%的水分。用一位遼寧官員對媒體說的話講,“不客氣地說,在經濟數據上,前一任挖了一個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巨額債務,遼寧現在不是在平地起樓,而是在坑底爬坡。”
如果橫向比較則可以發現,這兩個地區出現的統計數據造假問題,在中央巡視組的反饋意見中已經有所體現。
2017年6月,中央第二巡視組對內蒙古和吉林反饋“回頭看”情況時,已經指出“有的地方經濟數據造假”;而在2014年7月、2016年5月巡視組對遼寧的兩次反饋中,均指出“一個時期遼寧全省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
換言之,地方統計數據造假的情況,中央是掌握了的。2017年底,就在天津濱海新區擠水分之前,《天津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擠干水分關鍵要“舍得”》的評論員文章,里面說:“注了水的、虛高的,甚至是弄虛作假的經濟數據,從面子上看,地區GDP漲了,位次排名靠前了;從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沒有真正鼓起來,人民福祉沒有真正增加,反過來,還可能會影響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決策,透支發展潛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風險。”
這段話說得透徹。GDP虛高虛胖,可能讓官員“面子上”好看,但其實并未落到實處,反而給未來增長加重了負擔,甚至隱蔽了風險。
那么,為什么地方會有“數據造假”的沖動?
統計造假,是一場博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如果風險小于收益,那么按照經濟理性人的推論,造假就變成了一項“可以做的買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造假的收益是什么呢?顯然,主要就是政績的動力。理論上說,經濟統計數據應當是為正確決策做參考的依據,也是外界參考和評價的標準;但在一段時間內,“唯GDP論英雄”的考核機制,則給了地方官員以追逐數據的動力。“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調侃,指向即在于此。
動力有了,那么外界的約束環境如何呢?很遺憾,當前并不健全。
就以地方干預統計的情況為例,目前在根源上還難以完全解決。《半月談》曾做過一次調查報道,發現部分地方干部為了數據好看,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干預、干擾統計工作,手段包括“下達”指標、“威逼利誘企業配合造假”等。
但統計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很無奈:“你不聽,人家就換掉你,更別想升遷調動了”——在地方統計部門人、財、物均歸各級地方政府管理,國家統計局只是進行業務指導的背景下,干擾就會成為難以避免的。
甚至國家統計局也不能完全幸免。2016年1月底,中央第八巡視組在向國家統計局黨組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也曾直言不諱地指出:有的領導干部以“數”謀私,搞權力尋租。
曾有專家舉過一個例子,幾年前統計局希望改善統計數據,搞了直報系統,繞開地方政府,選了一些企業自己填報生產數據。最終卻發現數據依然很差,到地方上一看才知道,用戶名、密碼都在地方手里,企業無需填報。
又如“收益”和“風險”的不匹配。如果去查閱《統計法》,就會發現對于統計數據造假的處罰力度很難稱得上“嚴峻”:大多數在統計數據上弄虛作假的行為,相應的法律責任是“通報”、“處分”。
誘惑太大,籠子不牢。這大約是最容易說通的統計造假的邏輯了。也可以看出,這項改革需要的是通盤考慮。
動作已經開始:2016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對于統計數據造假的干部,要“一票否決”。
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防風險、去杠桿再一次被強調。這一會議在2018年度的落實,恐怕是各地GDP擠水分的非常現實的壓力。
畢竟,統計數據造假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其實對地方的財政影響很大。地方公共預算收入高估,中央轉移支付就會減少,用于當地的財政支出也減少。
但從2017年開始,中央對地方政府的債務已經明確開始嚴控,前陣子《人民日報》刊發了各地處分數十名對違規舉地方債負有責任官員的消息;財政部2017年下旬發布的《關于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則明確,將研究出臺地方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
據專家分析,如果GDP的水分被壓縮,則地方債務率可能進一步攀升,償債壓力也隨之上升。在此背景下,擠水分、期待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在強調政治紀律時,“弄虛作假、隱瞞實情”反復出現數次——“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對黨忠誠老實、光明磊落,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如實向黨反映和報告情況,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反對弄虛作假、虛報浮夸,反對隱瞞實情、報喜不報憂。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不準以任何理由和名義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說假話。凡因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給黨和人民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凡因弄虛作假、隱瞞實情騙取榮譽、地位、獎勵或其他利益的,凡因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的,都要依紀依規嚴肅問責追責。對堅持原則、敢于說真話的同志,要給予支持、保護、鼓勵。”
2017年全國兩會,習近平在遼寧團參加討論時,講了這么一番話:“經濟數據造假,不僅影響我們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而且嚴重敗壞黨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敗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此風不可長,必須堅決剎住!”
“這筆大賬早算清、早主動。必須從‘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中擺脫出來,從落后的發展理念中擺脫出來,從粗放的發展方式中擺脫出來,徹底甩掉單純追求GDP增速包袱,下決心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2018年1月天津全市經濟工作會上,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的表態。
“高質量發展”,是十九大給今后一段時期定下的發展總基調。要“高質量發展”,擠水分、去虛假,當是第一步。
的確,經濟數據造假,可能影響到決策層的決策,產生延宕或錯誤導向;但在更深層次,它會劣幣驅逐良幣(造假的官員可能仕途比誠實的官員更順),污濁政治生態。用習近平的話說,“嚴重敗壞黨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敗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換言之,“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當然不只是談統計,而是在許多領域內都有適用性。這段話,應當引起各級干部足夠的重視。(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俠客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