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洞見

每經網首頁 > 洞見 > 正文

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將讓農民充分享受制度紅利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3 22:31:17

中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耕地承包權近年來快速流轉,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也轟轟烈烈地展開,但目前,“三塊地”中,唯有宅基地市場化流轉進展不足。

每經編輯 李宇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李宇嘉

近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中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正如姜大明所言,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它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以分享改革開放和資產溢價的紅利,解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民增收后勁不足,通過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實現農村集體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權,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集體土地制度改革,采取的是系統的、全方位的頂層設計,即從確權、試點流轉,再到2020年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最后達到賦予農民同等的土地權益,實現城鄉一體化。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集體經濟范疇“三塊地”(耕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非經營性的宅基地)的改革全面提速。

由于集體土地關乎8億農民的民生、社會穩定、耕地紅線、生態保護,制度問題又相當復雜,實踐中則采取了由易到難、漸進改革的一般路徑。

首先,“三塊地”改革試點之初,中央就提出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能改變、耕地紅線不能突破、農民利益不能受損”三條改革底線;其次,集體土地流轉從最易環節展開,如耕地宅基地內部流轉、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等。

事實上,十九大報告已明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的基礎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三權”分置,這是繼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兩權”分離實行農戶平均承包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是,承包經營權“兩權合一”、土地碎片化(全國戶均耕地7.5畝、5.7塊)、封閉運行的格局,不適應城鄉要素充分融合,農業經營方式多樣化、規模化、產業化,農村人口大規模進城,農業成本上升,經營效率下降,以及農民要獲得財產權益等新形勢和新訴求。

因此,“三塊地”中,耕地承包權近年來快速流轉。目前,全國2.3億農戶中流轉土地的超過了7000萬戶,比例近30%,經營耕地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農戶超過350萬戶,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200萬人,農民合作社達到190萬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

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還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管理、金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推動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催生了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開辟了新路徑。

同時,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也轟轟烈烈地展開。特別是針對新市民建設市場化的租賃住房,2017年國家確立了13個熱點城市開展試點,這已成為大城市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穩定和可行的渠道。

但目前,“三塊地”中,唯有宅基地市場化流轉進展不足。事實上,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遷徙,整村“空心化”問題很嚴重。中科院2013年的測算顯示,全國宅基地總共約有2.7億畝,空置約1.14億畝,占比近40%。如果不改變用途,處于空置狀態的這1.14億畝宅基地,多半還要繼續空置下去。

未來,我國城鎮化浪潮不可阻擋,進城并分享城市化和現代化紅利,這是互聯網消除信息不對稱、交通大發展降低城鄉交融成本后,多數農民的強烈訴求。1.14億畝差不多相當于5個北京市的大小了,這是巨大的資源錯配和浪費。

目前看,全國可入市的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只有5000萬畝,一部分已經以各種形式(小產權房、加工制造基地、工業區等)進入市場,且不是每一個村都有經營性建設用地,也即村民間擁有的經營性建設用地的份額差別較大。但是,村民宅基地擁有差別不大,世代居住也使得權屬更明確,更易于流轉。宅基地相比建設用地會低廉一些,按每畝50萬元計算,將盤活50萬億元以上,這是巨大的財產紅利。

近年來城鄉間龐大的基礎網絡完成鋪設,不僅包括道路、有線電視、通訊網絡、物流等,也包括土地承包、新農合和新農保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網覆蓋面擴大。有形和無形網絡覆蓋,把13億人連在一起,也促成了史無前例的城鄉要素融合。

一方面,高成本驅使城市居民到鄉村承包土地,開展規模化種養殖,完全可通過村村合并、農民集中居住,將宅基地復墾為耕地,將被點狀分布的宅基地分割的耕地連片,實現更高水平的規模經營。

另一方面,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特色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這既是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也是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充分放活土地經營權,夯實農民財產權收益,實現共同富裕。

此外,在用途管制的框架內,可以通過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模式來實現宅基地其他合法流轉形式。早在2013年,國土部就批準將“增減掛鉤”試點擴展到29個省。宅基地復墾釋放出建設用地指標,可在大城市公開市場化出讓,這一模式可以說是農村居民分享城市化、土地資產收入的重要途徑。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宅基地 三權分置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欧美一级特黄在线 | 亚洲人成一区在线网站 | 亚洲性夜夜综合久久麻豆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2023 | 亚洲V国产V中文在线 | 午夜福利大片免费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