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4 11:43:17
“管他黑貓白貓,能讓我賺錢就是好貓”,在見證了券商交易載體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后,投資者Z先生提及了他對于智能投顧的一些看法。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肖鴻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經典名言在過去兩百年被驗證無數次。金融和科技的結合,讓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投資體驗。我們再也不用像巴菲特當年一樣自己畫K線圖,也不用在上班時間從內網切換到外網偷偷看行情。有了問題,簡單的問問智能客服,就可以解決。
毋庸置疑,這場金融科技革命正在改變市場中的每一個人,也在改變市場的面貌。但科技和金融相結合的過程中,仍有一些“硬骨頭”值得重點關注。這在智能投顧模塊,表現得尤為明顯。
Z先生是記者的朋友,也是一位投資多年的中年人,一路走來,見證了券商交易載體一次又一次的變化。
他的說法不長但很有代表性:很多所謂的智能,現在不能說僅僅是概念或噱頭,是真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要說它們已經完全能主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非常信服,那還早得很。
“從電話交易,到電腦交易,再到手機端下單,這些變化讓我們越來越方便。另外,最近一些券商APP對使用中一些問題的優化,包括新股申購APP和微信端同步提醒,國債逆回購一鍵賣出等,都比以前方便許多。但是,這些都是使用場景上的改進。我最關心的,仍是能否賺錢或持續性賺錢。對于現在最火的智能投顧,我是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進行參考,而推薦的投資組合、長期收益率如何,我并不知道。”Z先生說道。
另外Z先生還提到,市場永遠千變萬化。人工智能再聰明,如果完全依賴它做出投資決策,那么它會不會有犯錯的時候?甚至,如果市場上所有人工智能都同時判斷錯誤,那么這種大規模失誤是否會導致市場失靈?“總之,不管黑貓白貓,使用如何方便、傭金如何低廉,以及能賺錢、且持續不斷賺錢,才是我最關心的事。”
正如Z先生所說,優化用戶體驗在如今的技術條件下,每一家券商技術部假以時日都能做到。而如何使人工智能對投資者決策提供更大幫助,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目前,業內多家券商已經推出了智能投顧。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體驗,一般智能投顧會先讓你填寫調查問卷,再通過問卷結果進行投資組合推薦,主要是以理財產品、基金產品為主。另外,通過設定條件進行因子選股,從而減少投資者篩選難度,也是一些券商主推的亮點功能。
不過,要想找到投資推薦組合的收益率,基本非常困難。首先,智能投顧本就是新鮮玩意,過往業績基準幾乎不存在。其次,行業亦無數據庫對此進行統計。
另外,就算是通過問卷調查進行自畫像,人本身就可能存在自我認知偏差。這將直接導致結果可能錯誤。比如我需要為生活規劃更穩健的投資組合,卻可能選擇“可以承受一定風險”的選項。在此條件下,智能投顧給我選擇的,可能也并不適合自身。現有的智能投顧能否對客戶自我認知進行糾偏?亦是一個問題。
這些問題,是客戶的疑慮,也是不少券商在人工智能布局中遇到的難點。
中泰證券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實踐來看,客戶自畫像中,確實存在可能的認知偏差,“這主要反映在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投資風格偏好的認知。”不過針對這些難點,該公司著手從建立動態KYC體系(即通過基于客戶資產、交易數據以及移動端行為數據,建立客戶畫像標簽庫,對客戶進行動態畫像)、移動端推出“賬戶診斷”功能模塊、動態調用客戶真實畫像采集客戶偏好三方面改進。
關于如何讓投資者更加信服推薦的投資組合收益率,他表示,“一是將組合或方案的收益、風險指標數據盡可能直觀地展示;二是將組合背后的投資理念、投資策略(白盒)、模型以及數據盡可能詳盡地披露;三是需要人工投顧在線做策略的解讀以及投教方面的內容,盡可能消除客戶的疑慮。”
總之,目前人工智能雖然已經逐漸滲透進我們投資的各方各面,它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但它尚不能全面取代人自己的判斷決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