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2-26 23:11:06
今年春節(jié)之前,A股有5家上市公司宣布回購股份。雖然這一數(shù)量較以往有所進步,但同成熟市場相比,A股回購股票的公司還屬鳳毛麟角。而“股神”巴菲特對股票回購公司的“偏愛”,對A股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可謂一個值得借鑒的重要選股指標。
每經編輯 朱邦凌
朱邦凌
上周末,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隨同伯克希爾·哈撒韋財報一同發(fā)布。同往年一樣,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受到全球投資者極大關注。作為公司年報的一部分,這也被視為巴菲特年度最重要的發(fā)言。這一傳統(tǒng)到今年已持續(xù)40年。
2018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延續(xù)了其風趣幽默而又犀利直率的語言風格。同其他基金經理格式化、雷同化的業(yè)績報告相比,這封信的行文風格本身就該值得國內公私募基金經理借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筆者更關心的是這封信對A股市場的啟示,因為這封信更像是對A股投資者的一番告誡。
其一,股票回購應成為A股鼓勵價值投資的一部分。
巴菲特特別談到了股票回購,說他非常喜歡股票回購的公司:“包括美國銀行在內的多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過的公司,一直以來都在回購股票。許多公司回購股票的數(shù)額相當驚人。我們非常喜歡這種股票回購,因為我們相信大多數(shù)情況下,公司回購的股票在市場中是被低估的。畢竟,我們持有這些股票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們相信這些股票被低估了。當一個公司的經營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流通股數(shù)量不斷下降,股東將會非常受益。”
巴菲特用單獨一節(jié)講述了股票回購,認為“在投資世界,有關股票回購的討論往往變得很激烈。從退出股東的立場出發(fā),回購往往帶來好處”。但他同樣堅持認為,回購股票的價格很重要,“對于持續(xù)股東,回購只有在股票被以低于內在價值的價格購買時才有意義。當遵循這一規(guī)則時,剩下的股票將獲得內在價值的即時增長”。
近一段時期,伴隨著美股大幅下跌,部分美股公司開始回購自家股票。在美股大型科技公司當中,經常回購股票的典型就是蘋果。自2012年啟動資本回報計劃以來,蘋果每年的資本回報都傾向于股票回購。在此期間返還給股東的2340億美元中,有大約610億美元用于分派股息,其余用于購買股票。換句話說,約有74%的蘋果資本回報資金已經轉向股票回購。
這些回購計劃給蘋果股票的每股收益帶來了顯著提振。自從蘋果宣布資本回報計劃后,蘋果以12個月為期的凈利潤增長了25%,而每股收益增長了57%。蘋果很可能將在2023年以前把大部分現(xiàn)金都用來回購股票,并有可能提高股息收益率。
春節(jié)之前,A股也有5家公司宣布回購股份。但同成熟市場相比,A股回購股票的公司太少了,還沒有形成回購股票的傳統(tǒng)。即使回購股份的公司,往往也是迫于股權質押危機才臨時出臺救急措施。
其實,同現(xiàn)金分紅一樣,回購是維護股東利益、提振股價的最有效方式。今后,在政策引導上,監(jiān)管層可以考慮是否也同高分紅一樣,鼓勵更多公司進行股票回購。
其二,A股目前的價值投資理念可能存在偏差,需要在導向上進行引導:價值投資不是單純的“以大為美”,不能將新經濟公司排除在外。
不出意外的是,蘋果成為伯克希爾第二大持倉個股。信中列出了其15家持有的普通股投資,截至去年底,美國運通、蘋果、美國銀行是伯克希爾持股的前三大倉位。
巴菲特近年來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大幅增持蘋果股票,讓很多股民搞不懂為什么。難道巴菲特投資思路變化了?蘋果可是科技股,而一直信奉價值投資的巴菲特過去一直鐘愛的是帶有護城河的純正消費股。估計A股那些一直視貴州茅臺才是正宗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也是一頭霧水。
在今年的信中,巴菲特并沒有單獨闡述買入并持有蘋果股票的邏輯。其實,在此之前,“股神”曾經在不止一次的場合中提到他看好蘋果未來的前景。巴菲特于2016年首次買入10億美元的蘋果股份。2017年四季度,巴菲特所持蘋果的股份從1.341億股增加到了1.653億股,約合290億美元,相當于蘋果3.25%的股份。巴菲特此前對蘋果產品的“黏性”,以及建立狂熱的粉絲群體表示贊賞,并認為類似iPhone的設備是“能成為人們生活中心的有價值產品”。
巴菲特的“新世界”觀讓人印象深刻,“世界完全變了,我覺得大家并沒有注意到新世界與舊世界的重大不同。”在巴菲特眼中,這個不同的新世界其實就是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
而在國內,科技獨角獸公司也風生水起,監(jiān)管層正致力新經濟新業(yè)態(tài)公司的IPO包容性適應性改革,致力于把新的BATJ留在國內上市。機構投資者應看到這一變化的新世界,價值投資理念需要與時俱進,不可抱殘守缺,繼續(xù)“以大為美”、“左手茅臺,右手格力”。
這也告訴我們國內的“價值投資者”一個道理:價值投資并不只是貴州茅臺。媒體輿論與監(jiān)管導向也應有所變化,倡導真正的具有持續(xù)成長性的價值投資,不能將新經濟排除在價值投資之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