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14 13:20:55
“目前國內醫療人工智能在研產品面臨的問題是,由于國家相關制度存在一定滯后現象,未對人工智能產品訂立評審、監管制度,相關產品標準也未明晰。”郝鎮熙提到,醫療人工智能等待政策完善。
每經編輯 方京玉
和佳股份總裁郝鎮熙 (受訪者供圖)
每經記者 方京玉 每經編輯 趙橋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深入醫療領域,互聯網醫療發展進入了診療服務階段。然而,面對分級診療中基層醫療資源匱乏現狀,互聯網帶來的模式創新并未從根源上解決醫療資源難題,尤其是醫生供不應求的局面。同時,隨著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而“超人類大腦”對于醫學技術的輔助作用,有望未來在醫療領域得到充分發掘。
日前,和佳股份(300273,SZ)總裁郝鎮熙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醫療人工智能診斷是醫療器械領域一大創新方向。“目前國內醫療人工智能在研產品面臨的問題是,由于國家相關制度存在一定滯后現象,未對人工智能產品訂立評審、監管制度,相關產品標準也未明晰。”郝鎮熙提到,醫療人工智能等待政策完善。
“和佳股份目前非??春萌斯ぶ悄茉\斷領域的未來前景,和佳股份也于兩年前投資了一家人工智能企業,研發相關產品。”郝鎮熙告訴記者。
在郝鎮熙看來,結合我國近年來分級診療制度實施,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成為大方向,而人工智能成為醫生輔助診斷工具,一定程度上解決優質醫療資源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同時也可降低醫生誤診率。
據了解,在醫改“分級診療”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質量,建立醫療質量控制長效機制成為醫改推進的重要工作之一。
郝鎮熙認為,人工智能對于醫療的介入能夠有效解決醫療資源不均問題。“分級診療提出大病不出縣,但是目前基層缺少醫生,特別是有水平的醫生。據我們了解,目前基層醫生普遍存在水平不高、經驗不足等問題,有了人工智能這個‘超人類大腦’的介入,對于醫生診斷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郝鎮熙表示。
記者注意到,對于醫生而言,人工智能就是一個“超人類大腦”,它可以學習平常醫生窮極一生都無法學習到的經驗、文獻、案例、醫學影像等知識,還可以快速提取這些數據、基于證據匹配出最為精準的治療方案,告訴醫生想要知道的一切。
郝鎮熙介紹,醫療人工智能基于數學建模、大數據處理兩大技術,而目前和佳股份投資開發的甲狀腺良惡性診斷產品,實驗證明準確率遠超醫生診斷。“人工智能作為診斷輔助工具,可以有效降低醫生誤診率,可以讓醫生集中精力解決大問題。”郝鎮熙說。
事實上,我國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領域的結合,已走過了為時不短的“磨合期”,放眼現在的醫療領域,嘗鮮者甚眾。除數家傳統醫療上市公司正在加緊研發相關產品外,BAT企業也陸續開啟了相關布局。
根據IDC咨詢預測數據,2017年醫療人工智能診療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83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58.75億元,2017至2022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00.1%。
郝鎮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在醫療器械領域,人工智能產品開發面臨制度滯后問題,“根據國家政策走向,可以看出國家對于醫療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視的。但是相關制度仍然存在滯后問題,并未對這類新生事物作出一個明確的劃定,例如審評標準等,到底產品算不算是醫療器械,售賣合不合法,按照哪一項去申報,以及盈利模式是什么等問題,都有待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才能判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