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20 10:15:42
6月19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副會長鐘蓉薩在2018螞蟻財富伙伴大會上就科技如何賦能,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理財服務生態發表了觀點,她認為,老百姓對于教育、養老、醫療還是非常焦慮,如何有更好的機制讓他們放心,如何能夠從賣方代理轉變到買方代理。希望行業能夠回歸到理財的服務本源,提升金融的專業能力,同時應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前中后臺的服務體系。
每經記者 邊萬莉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互聯網技術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投資者的行為和傳統金融服務的路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預計,到2020年金融科技在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0%,規模會超過10萬億元。技術和產品相結合,將有助于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有效發揮基金市場、普惠金融的作用。
6月19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副會長鐘蓉薩在2018螞蟻財富伙伴大會上就科技如何賦能,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理財服務生態發表了觀點,她認為,“老百姓對于教育、養老、醫療還是非常焦慮,如何有更好的機制讓他們放心,如何能夠從賣方代理轉變到買方代理。希望行業能夠回歸到理財的服務本源,提升金融的專業能力,同時應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前中后臺的服務體系。在有效引入在線流量的同時,滲透投資者教育,融合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技術,發揮數據存儲和處理的優勢,提高投資者的體驗。”
近年來,我國的金融科技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從鐘蓉薩在會上披露的數據可以窺得一二。從體量上看,中國的電子支付規模占全球總規模的一半,網絡信貸領域占全球規模的四分之三,在全球最具創新前五大金融科技中占據四席。目前金融科技產業鏈條企業超過5700家,2016年累計融資約420億美元。據預計,到2020年,金融科技在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0%,規模會超過10萬億。技術和產品相結合,將有助于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有效發揮基金市場、普惠金融的作用。
通過互聯網的生活場景和金融科技的成功應用,束之高閣的金融變得簡單易懂,操作便利,顛覆了銀行的傳統業務模式。據鐘蓉薩透露,協會連續做了十年的投資者調查,從五年的數據來看,基金行業的投資者基本上都在10萬元以下;10萬元以上的投資者都被高息的保本、保底產品搶走了。
“余額寶做了一個基金行業的宣傳和投資者教育,讓4億老百姓認識了基金,委托專業的理財,逐步培育他們理性投資的方式。互聯網的應用有效地激活了長尾客戶,體現了技術+金融的優勢,倒逼銀行和基金公司進行產品和服務革新”,鐘蓉薩認為,以前基金公司都是周內上班,貨幣基金+新技術方式實現了7×24小時客戶服務。
在鐘蓉薩看來,基金公司除了傳統銀行渠道外,也愿意與互聯網平臺合作,一起做好投資者教育,讓老百姓更好地用直達的方式去接觸產品。“未來的90后可能都不知道銀行渠道是什么,而是更習慣使用直達的渠道購買基金產品。不管是互聯網平臺還是銀行,過去都是以賣產品為主。未來如何能夠從賣方顧問變成買方顧問,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替老百姓打理好財富?因為老百姓對于教育、養老、醫療還是非常焦慮,如何有更好的機制讓他們放心,如何能夠從賣方代理轉變到買方代理”,鐘蓉薩如是說。
中國理財市場正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邁向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眾理財新時代。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認為,互聯網改變了理財的出發和服務能力,理財將變成人人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務。未來的理財市場將有三個特征,第一是普惠,第二是智能,第三是陪伴。
不過,金融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鐘蓉薩提醒道,金融服務領域創新推動行業變革,帶來發展新機遇。但是金融創新往往也伴隨風險,金融科技除了自身的特征所帶來的技術風險、合規風險以外,也提升了運營的風險。從系統性層面來看,金融科技增加了機構間關聯性和金融體系復雜性,加深了金融業科技企業和市場基礎設施、運營企業之間的融合,加強了金融市場各參與主體的趨同性,提高了風險在機構之間各體系間的傳導可能性,甚至會帶來市場共振,引至風險順周期變化。
她表示,基金行業在應用金融科技提升服務效率、增強智能服務能力的同時,也要牢固地樹立風險意識,全面強化金融科技相應的業務合規和風險監控,建立業務防火墻來評估可能引發的業務風險,避免合規的空白。
對于基金行業的發展,鐘蓉薩希望,行業能夠回歸到理財的服務本源,提升金融的專業能力,同時應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前中后臺的服務體系。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提升服務,在投前能夠應用互聯網的場景,實現投資的千人千面;在有效引入在線流量的同時,滲透投資者教育;能融合大數據等金融科技的技術,發揮數據存儲和處理的優勢,提高投資者的體驗;在投后落實持續的跟蹤服務,貫徹投資者的生命周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