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16 12:35:40
在劉勝軍看來,科技創新、消費升級、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未來的三大希望,空間非常巨大。金融要適應新經濟發展,需要思維模式的轉變。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姚祥云
“創新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5%,創新最大的動力就是企業家精神,而這一點的繁榮要靠市場經濟。”7月13日,在國內第一家以服務藍色經濟為特色定位的民營銀行藍海銀行舉辦的金融業合作論壇上,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在演講中指出,如果中國發展越來越多的民營銀行,金融資源的錯配就會得到逐步改善。他認為民營銀行的發展應該加快。
藍海銀行董事長陳彥表示,民營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新生力量,時代賦予了其改革創新的重任,民營銀行是銀行業供給側改革的試驗田和生力軍。
論壇上,威海市副市長張偉也指出,當前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新動能,這其中創新是第一位的。金融業就是要跟著經濟發展規律走,向著支持新經濟的方向發展。
在劉勝軍看來,科技創新、消費升級、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未來的三大希望,空間非常巨大。金融要適應新經濟發展,需要思維模式的轉變。
第一要有平臺思維。在互聯網時代,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活下來,第三名已沒有了機會。一個領域一旦出現平臺,后者自我加速,變得越來越強大,具有雙邊市場的效應。“比如微信平臺,不是他技術有多好,而是客戶數量具有優勢。”
劉勝軍指出,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需要學會與平臺共舞,實現技術合作、數據合作、渠道合作。
第二要有長尾思維。“前不久一位國有大行行長說,如果不做中小微企業業務,就等于放棄了未來。”劉勝軍對此深表贊同:過去注重短尾發展,20%的大客戶帶來80%的業務。但是現在的技術發展讓長尾變得越來越有可能。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讓金融機構服務長尾客戶變得越來越簡單和容易。“長尾客戶做得好的話,將是新的利潤增長點。”他說。
第三是“傍大款”思維。超級大平臺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優勢地位。比如很多企業希望得到BAT的投資,當然即便沒有獲得投資,也可以談業務合作,這也能得到雙贏,因為大平臺也只是平臺,需要更多的產品和合作伙伴。劉勝軍認為,這一點在今天變得特別重要。
第四要有流量思維。互聯網有一個概念是“燒錢”。“傳統企業想著怎么賺錢,但互聯網企業想著怎么虧錢。有的企業到上市了還在虧錢。”至于為什么如此,劉勝軍稱,未來賺錢是靠用戶數量,數量越多,這其中的每一個都可以變為流量,便可以為客戶提供終身服務。比如賣給客戶手機,這只是一次性的服務,但是如果作為流量來看,將來為客戶終身提供金融等各種服務,利潤就遠遠超過買手機本身。他認為這種思維在邏輯上是行得通的。
第五要有數據思維。數據能夠為企業管理帶來巨大的改善,但很多時候,數據并不會直接顯現,難以輕松看到,但數據無處不在,劉勝軍認為,關鍵是有沒有這個理念和思維模式。
第六要有o2o思維。線下可以改善體驗,可以獲得線上所沒有的感受,對于任何一個行業,線上線下不能對立,兩者融合才是正道。
第七要有跨界思維。這個時代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創新,最大的創新就是跨界創新。未來,不管是金融機構,還是其他企業,都需注重跨界問題,甚至要有其他行業經驗的人才加入或者加盟,才能帶來新的視角。
基于此,劉勝軍提醒,金融企業需要“喜新厭舊”的能力。要擁抱大消費時代和創新企業的金融機遇,而傳統大客戶企業反倒是金融風險所在,一旦成為僵尸企業就可能因此被套牢。
此外,還要培養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的能力。劉勝軍指出,未來這兩者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如何運用好人工智能來改造銀行的體系和流程,如何運用大數據方法引進創新的信用評估,是銀行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