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17 22:36:06
7月17日,生鮮電商本來生活宣布,已與國企首農食品集團達成簽約協議,將建立合資公司“北京首食本來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食本來)。雙方聯合投資30億元,強化生鮮食品供應鏈平臺建設。而就在不久前,本來生活方面還表示,公司計劃在2018財年實現全面盈利。業內人士表示,供應鏈是生鮮電商最容易取得突破的環節,作為整條生鮮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應鏈能力的輸出也將是生鮮電商企業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
每經實習記者 陳克遠 每經編輯 曾健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生鮮曾被喻為“電商的最后一片藍海”,但同時也被稱作“電商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在市場機遇與運營痛點的雙重作用下,任何一家生鮮電商若能實現盈利,都是值得關注的事情。
7月17日,生鮮電商本來生活宣布,已與國企首農食品集團達成簽約協議,將建立合資公司“北京首食本來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食本來)。雙方聯合投資30億元,強化生鮮食品供應鏈平臺建設。而就在不久前,本來生活方面還表示,公司計劃在2018財年實現全面盈利。
相較于2015年~2016年的行業動蕩,當前的生鮮電商市場趨于穩定,有限的線上市場份額已基本上被幾大巨頭玩家瓜分。即便如此,能夠宣布實現全面盈利的生鮮電商仍是鳳毛麟角。
在業內人士看來,降不下的貨損率、水漲船高的流量成本以及多渠道的競爭壓力等因素,都是限制生鮮電商企業盈利的難題,此外,需要長期投入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更是讓生鮮電商企業盈利難上加難。但也正是基于對冷鏈物流建設的長期投入,如今的生鮮電商行業已經出現了具備盈利能力的玩家。
在早期的一批生鮮電商玩家中,本來生活一直保持著“不站隊”的態度。如今,憑借著自身的供應鏈能力,他也找到了自己的盟友。
據了解,此次與本來生活簽約的是首農食品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首農供應鏈,雙方將聯合成立供應鏈公司首食本來。據悉,首食本來現階段的主營業務將涵蓋全品類商品進出口貿易、食品及其他產品批發、零售及進口食品分撥配送等內容,主要服務于國內外的生鮮食品供應商和生產企業。
對于首農食品集團而言,與本來生活的聯手將有助于該集團進一步了解互聯網規則。首農食品集團簽約代表表示:“首食本來將聚合首農的厚重供應鏈基因和本來生活的靈動互聯網基因。”而對于本來生活而言,公司副總裁袁立偉表示,首食本來的成立將為本來生活的生鮮食品供應鏈提供巨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此次簽約合作的前一個月,本來生活宣布在2018年6月實現單月盈利,這也是其自上線以來實現的第七次單月盈利。同時,本來生活還對外釋放了有望在2018財年實現全年盈利的信號。在此背景下,首食本來今后的盈利能力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生鮮電商的市場前景依舊廣闊,但資本市場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卻不比兩年前。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前景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生鮮電商行業僅有13筆融資,融資總額為52.56億元;對比而言,2015年和2016年行業融資事件分別為67筆和45筆,融資總額分別為59.7億元和92.91億元。這組數據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生鮮電商行業的關注,越來越集中于頭部和腰部的核心玩家身上。
在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主任、高級分析師張周平看來,生鮮電商盈利難是行業共識,因為生鮮類商品與日用百貨商品不同,貨損率較高,且在供貨、冷鏈和配送等方面的布局短板都將成為制約消費者體驗的因素。生鮮電商要保證用戶體驗,需要在產業鏈各環節進行布局,但由于產業鏈較長,涉及渠道、選品、冷鏈物流和終端配送等多方面,增加了企業初期的營運和盈利難度。
前期在供應鏈上進行的投資布局如今成為生鮮電商接近盈利拐點的法寶。易觀分析師趙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不同于兩年前百舸爭游的行業競爭態勢,如今生鮮線上市場的流量已經基本上被天貓、京東等平臺型電商巨頭所把控,此外還有盒馬圍繞社區開店、每日優鮮設置前置倉等模式在線下爭搶市場。對于此前的垂直型電商平臺來說,供應鏈優勢是后期發力的最大依仗。
除開此次本來生活聯手首農食品集團表現出的對供應鏈能力輸出的重視外,早在2016年,易果集團C+輪融資后的發布會上,易果生鮮CEO張曄也曾預測,易果生鮮2017年在部分城市可以實現盈利,預計在2018年能實現全面盈利。其背后依靠的,正是此后成立的易果供應鏈公司以及自建的全國性冷鏈物流系統安鮮達。
“如果說B2C靠流量取勝,那么B2B制勝的關鍵則是供應鏈能力。”張周平表示,供應鏈是生鮮電商最容易取得突破的環節,作為整條生鮮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應鏈能力的輸出也將是生鮮電商企業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