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政在關注

每經網首頁 > 政在關注 > 正文

【粉巷財經】西高新怎么突圍?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4 16:37:20

每經記者 吾十二 觀星    每經編輯 劉琳    

80年代,北京。

當時的中關村,匯聚了中國最頂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然而這些科研機構的高墻內外,卻是天壤之別。

高墻內是導彈、衛星、計算機等日新月異的高技術,而高墻外則是牛耕馬拉的田園風光。

直到1987年,美聯社的一篇報道,認為中關村“十分類似美國硅谷的初創階段”。

以此為導火索,引發國內外高度重視。1988年國務院批復相關規劃,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建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國內第一個高新區由此誕生。

消息傳到西安,三年后,西安西南一處田地破土動工,西安的高新區時代自此來臨。然而30年過去,中國國家級高新區數量已突破150家,浮浮沉沉之中,多數高新區也走到了第三次創業的拐點。

而日前恰逢陜西自貿區揭牌一周年,承載陜西自貿區核心功能區的西安高新,又將如何再出發?


遍地開花的十年

198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

同年,國務院開始批準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按照規劃,高新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托,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1991年,第二批26家高新區獲國務院批復,主要集中在知識與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西安高新也在其中。

但直到此時,科學技術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仍沒有理順,如何將科學技術轉化成經濟發展動力,仍是討論的焦點。

轉機出現在第二年春天,鄧小平南巡講話,厘清了國人對于市場經濟的種種觀念困擾。

緊接著,國家科委召開部分高新區工作匯報會,原定代表是70名,但實際到會代表竟多達280多人,有17位省委書記或省長親自帶隊,35位市長參加。

1992年11月,國務院又批準增建了25個國家高新區。

至此,國家高新區總數增至52個。中國內地除西藏、青海、寧夏外,其他省會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基本都有了國家高新區,中國高新區的總體布局初步形成。

伴隨市場經濟發展,中國高新區在那一兩年時間,迅速成為新的時代特征。

此后,像90年代初那樣大規模的批復再也沒有出現過,1997年僅批復1家,十年后2007年才又批復1家。

其中,2003年,國務院突然緊急暫停了各類開發區的審批。

文件直指,有些地方也出現了不顧實際條件,盲目設立和擴建名目繁多的各類開發區,造成大量圈占耕地和違法出讓、轉讓國有土地的現象,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和國家利益。

其實,從一開始,國家高新區能高速發展,首先就得益于土地供給政策。在國家土地審批較嚴的背景下,高新區能低價供給建設用地和廠房,吸引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這樣的優惠政策當然誘人。

也因此,經過野蠻生長期的高新區,短暫蟄伏后,開始了二次創業。


高新區模式的反思

2003年前后,各類媒體開始了對高新區乃至整個開發區模式的集中反思。

《光明日報》率先發文,當前,進入二次創業階段的高新區正面臨著舊體制復歸的考驗。

其中,接受采訪的就有時任西安高新管委會副主任金乾生:現在,隨著規模的擴展,涉及很多行政事務、社會事務,客觀上必然要求健全這些管理職能,怎樣健全?有些地區干脆就行政區化了,各種管理機構紛紛涉足,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高新區體制該往何處走的問題。

而在《中國經營報》的《中國開發區20年功過反思》中,則一次性提出了有關開發區的七大反思。

稅收方面,一些開發區自定所得稅“兩免五減半”、“五免五減半”,以及其他稅種地方所得部分返還等違規做法。開發區招商引資競爭,往往伴隨著稅收優惠政策、土地優惠政策,實際上導致了稅收流失和財政收入流失。

產業方面,大量同類產業的聚集和重復建設不僅造成各種資源的緊張和浪費,也造成各開發區之間、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因而不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

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濫用開發區政策的問題,主要是土地違規和工程項目中的腐敗問題比較多。

直到2017年,當媒體再討論“高新區30年考”時,GDP導向、同質化嚴重、產業結構雷同、要素驅動嚴重強于創新驅動,以及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等不利因素,仍是關注的焦點。


不過,這次媒體開始正本清源,意識到了設立高新區的初衷問題。高新區的發展一定不是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和GDP的規模。高新區的目標是打造創新創業的生態,為創業者、創新者營造一個優良的創業環境。

這才是所有高新區問題的答案。

30年間,背離了這一初衷的高新區或趨于平淡,或跌落神壇,而真正堅持創新改革的區域,卻能在全國150多家高新區的競爭中,獨步向前。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10年前,一些沿海高新區曾名列全國高新區綜合實力前10,現在卻早已跌出第一梯隊,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些中西部城市高新區。

比如,排名第4的西安高新區。

 

第三次創業的拐點

2013年,時任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曾稱,如果把國家高新區成立初期作為第一次創業、2001年全國高新技術大會作為第二次創業,那么當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第三次創業。

2018年,中國高新區進入第30個年頭,其格局也完成了新一輪洗牌,多家高新區已經開始了“第三次創業”。

一年前,西安高新也加入了“第三次創業”的大軍,彼時全國高新區已達157家,西高新綜合排名第4,早已完成了中國科技中心和西部產業高地的使命,正在向“創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目標邁進。

既然說創業,就不會是走老路、舊路,西高新還是決定在國家高新區的初衷——創新上做文章,而且是立足特色的創新。

在官方表述中,三次創業政策體系,是要把西安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體系完備、創新能力強大、創新產業發達、創新人才薈萃、創新環境優良的科技新城,使創新成為高新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不斷提升高新區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布局中的核心價值。

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今年春節除夕當天,西安高新選擇對外發布“西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聚力五八八二,實施三次創業系列政策”,通過設立每年20億元的三次創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總規模2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在千億級產業培育、高端要素聚集、投資環境優化等方面給予企業和機構全方位支持。

從側面可解讀為,西安高新在爭取企業和人才方面確實毫不懈怠,而面對新的機遇期,也確實要只爭朝夕。

今年還有一個不同之處是,陜西自貿區掛牌一周年。2017年,陜西自貿區揭牌儀式正是在西安高新舉行,西高新也被寄予了改革創新引領和大西安追趕超越的厚望。

此后,西安高新在全省率先開展“國地稅融合”、“54證合一”辦理模式;在全國首推周末不休假 “5+2”延時服務工作模式;發布“最多跑一次清單”465項,在全省首推政務服務“容缺辦理”……

自貿區政策正成為西安高新加速發展的新引擎,而如果再算上之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多項政策優勢,西安高新第三次創業的資本是充足的。

當然,2018年不光西高新,西安所有的開發區乃至整個西安市都很清楚,自己正站在風口上,多項政策機遇會在接下來的時間集中釋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 在线不卡AV电影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2020在线 | 先锋影音欧美在线 |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 日本三级在线播放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