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09 22:45:32
“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總人口將達到14.5億的峰值,屆時城市化水平將接近70%。高效的食品體系對于中國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希望這項報告能夠為所有利益相關方提供洞察,共同探尋滿足對食品營養和安全日益增長的需求的最有效方法。”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祝裕
近日,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了“修復亞洲食品體系”系列的調研項目。該獨立項目由嘉吉委托,對亞洲地區820名食品行業相關的高管進行了調研和專家訪談。該調研項目由五個部分組成,探討亞洲食品體系的一系列問題,并將在接下來10個月內陸續發布。
“到2050年,世界需要多生產70%的糧食以供給超過100億的人口,而主要需求來自亞洲地區”,嘉吉亞太區總裁安博泰(Robert Aspell)表示。“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總人口將達到14.5億的峰值,屆時城市化水平將接近70%。高效的食品體系對于中國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希望這項報告能夠為所有利益相關方提供洞察,共同探尋滿足對食品營養和安全日益增長的需求的最有效方法。”
安博泰表示,之所以請經濟學人智庫做的報告是專門針對亞洲,是因為看到亞洲的人口在膨脹,或者亞洲對食品的需求在不斷的增加。而且,嘉吉方面認為這個趨勢將會延續很長時間,在短時間內不會放緩,所以,在看到了食品供應方面存在很多的挑戰,特別是很多國家要達到自給自足食品的供應,所以,經濟學人的報告才能夠關注亞洲的問題。
“我們請EIU以一種全球的觀點,以這樣的一個視野作出這樣的研究,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研究能夠創造一個機會,使得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比如政府、農民、消費者能夠進行對話和討論。”安博泰如是指出。
記者注意到,在該系列報告第一部分,“分桌而食:連接亞洲食品體系”,對六個主要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城市化、變化中的飲食、營養不良與肥胖的雙重負擔、農業研發與創新、對透明度和可持續性的需求以及食品體系相關的政治因素。這些趨勢描繪出一個碎片化的亞洲食品體系,這一體系因不同力量在多個方向的牽制而備受挑戰。
此研究顯示,90%的受訪者對所在地的食品體系表示擔憂,而高管們也一致認為亞洲的糧食安全急需人們的關注。相應的解決辦法包括加強食品安全標準的合作、農民培訓以及改善供應鏈基礎設施。
然而,行業自身推動的解決方案所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考慮到其他諸多因素,例如法規的不一致、邊境政策、稅收、飲食文化、自給自足的糧食政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亞洲需要更高效率的問題思考方式和政策性的解決方案。專家們認為,亞洲食品體系缺乏連貫一致的的政策、規定和制度,只有解決了這些根本性問題,才能實現所需要的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針對亞洲當前的問題指出機遇及挑戰。報告認為只有更全面地定義食品安全,以應對需求和供給的結構性變化;除此外,還應注意政策制定和溢出效應;另外,提高監測食品體系的能力及通過預測每個市場的變化來制定策略仍是當前的重要方式。
“隨著亞洲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區域合作將進一步提高,更智能、整合、高效的食品供應鏈勢在必行。”經濟學人智庫(EIU)總編輯拉希米•達藍(Rashmi Dalai)表示。“然而,這并不容易。亞洲整個生態系統存在很多有分歧的政策和社會問題,這都需要協調統一。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就目前的形勢達成一致,并認識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