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31 18:07:58
呼和浩特市環保局環評科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呼政辦字〔2015〕30號文件“關于全面清理整頓環保違規建設項目的通知”下發后,呼和浩特市境內幾乎所有礦山企業的環評手續“暫緩”辦理,目前尚未有恢復辦理的消息。
呼和浩特市政府方面暫緩項目環評驗收與大青山環境保護工作不無關聯。“大青山(現在)恢復(得)這么好,再一弄上礦,破壞那么厲害。”呼和浩特市環保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每經記者 肖達明 李少婷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武川縣哈拉合少鄉境內的大青山景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少婷 攝
投資不菲、已基本建成的項目卻停滯兩年未開工。華北地區水泥龍頭上市公司冀東水泥(000401,SZ)陷入一場投資僵局,項目公司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直到今年6月,仍有投資者不斷在互動平臺上提出疑問。
“我們已經等了兩年多,也沒等到一個說法。”冀東水泥旗下內蒙古冀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內蒙古冀東)一位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
早在2014年,內蒙古冀東為了拓展水泥熟料的上游,在石灰石采礦項目上投資超過1.5億元,但數年來一直處于基本建成卻無法進入環評程序的狀態,固定資產折舊帶來的虧損一直拖累著上市公司的業績。
“有的老板已經不是老板了,窮得連回家機票都買不起了,現在只能跑去給別人打工。”龍先生苦笑著說道,他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經營的一家礦企已停產多時。這一切與內蒙古大青山區域趨嚴的環保治理不無關系。
武川縣哈拉合少鄉境內的大青山景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少婷 攝
10月29日,呼和浩特市政府官網公示,武川縣正申請退出貧困縣序列。與這一情況相映的是,武川縣已探明儲量并有開采價值的礦藏達28種之多,依靠這一資源條件形成了多項產業,并一度吸引了大量企業前來投資。
根據2013年武川縣政府官網發布的一篇報道,當時武川縣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形成了五大產業,既包括石灰石開采的下游水泥建材業,當時實現年產熟料310萬噸、水泥200萬噸,也包括以金礦和鐵礦企業為主的金屬采冶業,年產值5.5億元,稅收2500萬元。這兩大產業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冀東水泥的身影。
冀東水泥的收入還曾一度依賴武川縣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內蒙古冀東2004年在武川縣成立,還獲得了多年減征或者免征所得稅的稅收優惠。2008年,冀東水泥還在公告中直言,公司營業收入呈現逐年大幅度增加的態勢,主要原因就是內蒙古冀東正式投產后,產量擴大,水泥銷售狀況較好,銷售價格上漲。
據披露,到2009年,內蒙古冀東已擁有當時內蒙古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線,其在武川縣鑫川工業園建有日產5000噸的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
憑借在武川縣的產業基礎,內蒙古冀東把視線轉向當地藏有石灰石的一座山——巨金山,打算在當地開發出一個水泥熟料原材料產地。這一礦山項目的預計總投資為1.66億元,作為在建工程于2014年首次出現在冀東水泥的年報中,截至2016年底投資的額度已超過1.5億元,且投資額度基本都被轉為固定資產開始進入折舊。
然而,內蒙古冀東的這一項目在2017年之后不再被列入在建工程,冀東水泥至今也未披露該礦山的開采經營進展。2016年,該項目的礦山、35KV輸變電、膠帶輸送機、單段雙轉子錘式破碎機等合計計提了446.99萬元的資產減值準備。
“環境治理、水土保持、開發利用方案之類的都已經通過備案了,基礎設施建設也基本完成了,就等著開工了。”內蒙古冀東一位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礦在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已經基本完成,但環評程序遲遲未得到受理,礦山閑置已經超過兩年,投入超過1億元。
采礦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投產前需要大量投資,正常運轉也需要穩定的現金流。停產使得礦山企業經營者面臨巨大的資金流壓力。
根據冀東水泥公開披露的數據,內蒙古冀東2017年的營業收入為2.71億元,凈利潤為-2.15億元,凈資產已經為負數;2016年虧損超過6000萬元,2015年虧損超過2億元。根據2018年半年報,冀東水泥按欠款方歸集的期末余額前五名的其他應收賬款情況,內蒙古冀東位列欠款方第三位,欠款余額為11.21億元,占其他應收款總額的6.65%,款項的性質為內部往來款。
A股上市公司冀東水泥的遭遇不是孤例,武川縣政府一位官員向記者確認,目前全縣有70余家礦企被關停或者無法正常開工。
值得注意的是,亦有基金投資者深陷其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調查發現,內蒙古彤力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彤力礦業)曾吸引了外部私募基金的投資,目前該基金已超出原計劃的投資期,但投資者退出困難。彤力礦業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兩處礦場已按要求退出,而另外一處位于后石花的礦場因環評手續未結處于停工狀態。彤力礦業管理層人士坦言,僅后石花礦場就已欠債上千萬元。
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主要是環評難關。據上述內蒙古冀東負責人介紹,被凍結環評程序是導致其礦山無法開采的主要原因,“呼(和浩特)市政府目前對于企業的環評申請不予受理。礦到底能不能開,以后什么時候能開,目前都沒有說法,我們在和市政府溝通”。
一位鶴姓當地企業主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2014年開始,武川縣當地的礦山企業大多陷入環評暫時不被受理、不予驗收的窘境。2015年,鶴先生找了呼和浩特市環保監測站的專家制作環境監測報告并上交給呼和浩特市政府,在等待審核過程中,被告知暫緩驗收批復。
呼和浩特市環保局環評科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呼政辦字〔2015〕30號文件“關于全面清理整頓環保違規建設項目的通知”下發后,呼和浩特市境內幾乎所有礦山企業的環評手續“暫緩”辦理,目前尚未有恢復辦理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1月環保部文件(國環規環評【2017】4號)指出,為落實新修改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范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自主開展環境保護驗收的程序和標準”,也即,企業方可自行組織環評驗收。但截至目前,包括內蒙古冀東在內的多家企業的環評手續仍“暫緩”辦理。
大青山坐落在陰山山地中段,是陰山山地中山地森林、灌叢-草原鑲嵌景觀最為完好的一部分,生物多樣性豐富。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下屬網站披露,大青山曾因無序開發沙石、黏土等自然資源,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山體傷痕累累。2012年,呼和浩特市進行了綜合治理,但是生態環境并沒有得到徹底改觀。2018年,總投資約100億元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工程開工。
呼和浩特市政府方面暫緩項目環評驗收與大青山環境保護工作不無關聯。“大青山(現在)恢復(得)這么好,再一弄上礦,破壞那么厲害。”呼和浩特市環保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武川縣哈拉合少鄉境內的大青山景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少婷 攝
就范圍而言,大青山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而大青山保護區則有著明確的邊界。公開資料顯示,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始建于2000年8月,2007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13年12月頒布實施,《條例》第21條中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保護區內從事包括探礦、開礦、采石、挖沙等活動。
呼和浩特市環保局今年9月披露,大青山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93家采、探礦企業中,57家采礦企業已完成清理55家、剩余2家部分清理,36家探礦企業已全部清理。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以來,呼和浩特市已不再只是強調保護區內企業退出。《內蒙古日報》今年6月的報道稱,呼和浩特市發布《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停止大青山山脈呼和浩特市境內礦山企業勘查、開發建設活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根據《決定》,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呼和浩特段)內礦山企業2020年6月底前全部退出。大青山山脈呼和浩特市境內其他礦山企業逐步有序退出。
這意味著,礦山企業退出范圍由此前的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延展至大青山山脈。但大青山山脈具體范圍如何界定,將涉及多少礦山企業退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向呼和浩特市國土資源局發送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界限未定使得包括內蒙古冀東在內的礦山企業不得不停工等待。一位礦山企業經營者向記者表示,由于未處于大青山國家級自然環境保護區內,目前其企業未被清退,但也已停工等待,他認為自己的礦山位于武川縣縣境邊緣,有可能不會被劃入大青山山脈區域范圍內。
內蒙古冀東陷入僵局的采礦項目亦不在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內。內蒙古冀東上述負責人坦言,保護區外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只有等待政策明朗。另一位情況類似的礦企負責人則無奈地表示,“礦山一直停工,我也不能撒手不管,該做的工作我都做了,只能咬著牙堅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