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經記者專訪劉世錦: 中國經濟逐漸進入中速增長平臺 2020年后保持5%—6%仍是高速度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6 15:32:10

11月3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8年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他認為,在過去六七年時間中國經濟增長已從高速增長的平臺逐步往下走,未來會進入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到2020年以后,中速增長的平臺速度也就是5%-6%之間。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編輯 盧九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是,隨著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壓力加大,一些人又明顯感到不適應。

2018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5萬億元,同比增長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
其中,三季度增長6.5%也達到了近10年來增速的新低,上一次低于這個速度需追溯到2009年第一季度,當時的經濟增速為6.4%。

經濟增速放緩是不是意味著的經濟形勢不好,國家大刀闊斧地進行環境治理是不是影響了經濟發展?一系列的新舊問題都被拋出來。

為此,在11月3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8年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他認為,在過去六七年時間中國經濟增長已從高速增長的平臺逐步往下走,未來會進入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到2020年以后,中速增長平臺的速度也就是5%-6%之間。

2020年后保持5%-6%仍是高增長

NBD: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了中速增長,我們應該怎么理解?

劉世錦:過去8年間,中國經濟在減速,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未來的中速增長,我們概括為增長階段的轉換。未來會進入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在轉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稱其為中高速增長;但是,將來轉到一個新的平臺上并穩定下來以后,形態上是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

根據我們的研究,GDP在2016年下半年以后基本上已經觸底了,我們可以看到近兩年中國經濟的穩定性是在增加;但是,中速增長的平臺在今后一兩年時間重心是有所下移的,主要是推動我們經濟增長的幾個主要變量,比如基建投資、房地產可能還會有進一步減速的可能性。2018年上半年,整個基建投資是在減速,所以我們今年三季度經濟增長是有所回落,那么到明年,房地產投資速度有很大的可能還會降低。

我們講穩增長,需要有一個前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要有所降低,這是符合規律的。大概今后兩年GDP增速能保持在6.2%以上,就可以實現我們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以后,中速增長的平臺速度也就是5%-6%之間。

從中速增長的平臺來講,上述增速并不低,因為我們判斷速度高還是低,一定要和所處的增長階段、潛在增長率聯系起來判斷。過去我們在高速增長期,潛在增長率是10%左右,那個時候增長7%可能就是低速增長;進入中速增長平臺以后,潛在增長率就是在4%-5%之間,增長5%-6%其實也是高增長。

另外,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了,即使我們GDP增長降到5%-6%之間,每年的增量從全世界范圍來看還是最大的。中國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不論是從量的角度還是從質的角度,如果投資者在全世界范圍內,要選擇投資地點的話,一定還是不會錯過中國的。

先盯速度?GDP應被視作結果性指標

NBD:很多人還是擔憂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帶來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拿什么來衡量經濟增長形勢是好還是不好呢?

劉世錦:從國內來講,我認為需要調整觀念。過去判定經濟形勢總是認為速度高才是形勢好,這個看法可能在高速增長期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經濟逐步轉入中速增長平臺以后,潛在增長率已經下來了;我們還是有追求高速增長的慣性,希望把增長速度放高一點,談經濟形勢好不好還是拿增長速度做一個基本尺度,這樣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說,相當多的地方以過高的杠桿率支撐了一個偏高的增長速度,這種增長速度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到一些地方可以看到,速度看起來還比較高,基本上是靠投資在拉動,投資又是依賴比較高的杠桿率;這種經濟形勢不僅不可持續,而且可能帶來一些后遺癥,要處理起來會相當麻煩。

最近我們也一直在探討,應該有一種新的理念,因為十九大已經提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也是有指標的,我們最近提出可以考慮六個方面的指標:就業、防控風險(主要看是不是有一個合適的杠桿率)、企業盈利水平、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居民收入水平、財政收入。如果這六個指標都處在合理區間,和它相對應的增長速度就是一個合適的、可持續的增速,從長期來看也是比較高的增長速度。

我們過去是先盯速度,再決定其他指標;以后要轉向先盯質量方面指標,再定速度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講,速度指標是被決定的,或者是一個結果性的指標。當然,要發生這個轉變也不容易,但必須要實現這個轉變,才能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高質量和增長速度并不矛盾,我們講質量并不是不要速度,我們要的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沒有水分的、可持續的發展。

目前來看,在衡量高質量發展的六個指標里面,現在最明顯的短板還是杠桿率,杠桿率還是偏高。

經濟減速賴環保?綠色發展帶來乘法效應

NBD:正如您所說,經濟增速放緩是發展轉換的結果,但是,很多人還是把加強環保與經濟增速放緩相聯系,您對抓環保影響經濟發展的聲音怎么看呢?

劉世錦:這種聲音由來已久。有人把增幅放緩和環境保護聯系起來。有種觀點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是有矛盾的,環境保護需要去限制一部分生產,從這個意義上,相當數量的人對于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有負面看法。
我想強調的是,這些年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通俗的講,更廣泛的是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于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既在做減法,也在做加法和乘法;所謂減法就是一般要把經濟活動中的污染物去掉,這個意義上講是在做減法。但是,我們強調它是在做加法和乘法,這是一個新的概念,綠色發展創造了新的綠色消費,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綠色付費,產生了強大的綠色消費的需求,這是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同時,還包括綠色生產。過去是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會產生污染物,然后再去除污染物;下一步整個生產過程都是清潔的,需要向清潔無污染的生產方式轉變。還有綠色融資、綠色流通等,全國綠色信貸規模已達到幾萬億元。我們討論十年以后,綠色信貸的規模有多大,可能問題要反過來問:十年以后還有哪些信貸不是綠色的?如果有,那就是有問題的,正常情況下應該都是綠色信貸。更重要的還有綠色的創新,最近幾年的一些創新,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定是綠色的,如果不是綠色的話,進入市場是很困難的,消費者也不認可。
總而言之,綠色的消費、生產、流通、融資、創新等帶來了經濟增長的加法和乘法。

NBD:之所以一些人質疑環保影響經濟發展,主要還是由于有些企業面臨著一些困難,他們認為環保在加劇這種困難,比如一些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等,是不是存在這些問題呢?

劉世錦:中國經濟下行不是一個簡單的減速,整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發生轉變,轉變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由過去傳統工業化的方式,包含了很多“黑色”的產出,轉向未來的綠色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這種轉型會帶來大量的新的機會,它對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一個推動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有些企業經營比較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到了目前的這個階段以后,之所以減速是因為幾乎所有的行業需求增長速度幾乎都在相對放緩;而過去的供給量比較大,供給側正出現競爭加劇的狀態,競爭的結果就是分化;很多產業的產出、利潤向少數頭部企業集中,這也是完全符合規律的。

其他國家歷史上也多次出現這種企業分化、集中度提高的狀況,中國正處在這個階段。相反,一些競爭比較強的企業在擴張,擴張很重要的就是增加一些綠色的東西;我們看到作為企業分化、產業集中度提高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綠色比重增長的過程。我們把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更多看成一種經濟增長新的動能,這樣的話,人們的思路就不一樣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彪攝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是,隨著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壓力加大,一些人又明顯感到不適應。 2018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5萬億元,同比增長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 其中,三季度增長6.5%也達到了近10年來增速的新低,上一次低于這個速度需追溯到2009年第一季度,當時的經濟增速為6.4%。 經濟增速放緩是不是意味著的經濟形勢不好,國家大刀闊斧地進行環境治理是不是影響了經濟發展?一系列的新舊問題都被拋出來。 為此,在11月3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8年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他認為,在過去六七年時間中國經濟增長已從高速增長的平臺逐步往下走,未來會進入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到2020年以后,中速增長平臺的速度也就是5%-6%之間。 2020年后保持5%-6%仍是高增長 NBD: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了中速增長,我們應該怎么理解? 劉世錦:過去8年間,中國經濟在減速,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未來的中速增長,我們概括為增長階段的轉換。未來會進入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在轉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稱其為中高速增長;但是,將來轉到一個新的平臺上并穩定下來以后,形態上是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 根據我們的研究,GDP在2016年下半年以后基本上已經觸底了,我們可以看到近兩年中國經濟的穩定性是在增加;但是,中速增長的平臺在今后一兩年時間重心是有所下移的,主要是推動我們經濟增長的幾個主要變量,比如基建投資、房地產可能還會有進一步減速的可能性。2018年上半年,整個基建投資是在減速,所以我們今年三季度經濟增長是有所回落,那么到明年,房地產投資速度有很大的可能還會降低。 我們講穩增長,需要有一個前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要有所降低,這是符合規律的。大概今后兩年GDP增速能保持在6.2%以上,就可以實現我們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以后,中速增長的平臺速度也就是5%-6%之間。 從中速增長的平臺來講,上述增速并不低,因為我們判斷速度高還是低,一定要和所處的增長階段、潛在增長率聯系起來判斷。過去我們在高速增長期,潛在增長率是10%左右,那個時候增長7%可能就是低速增長;進入中速增長平臺以后,潛在增長率就是在4%-5%之間,增長5%-6%其實也是高增長。 另外,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了,即使我們GDP增長降到5%-6%之間,每年的增量從全世界范圍來看還是最大的。中國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不論是從量的角度還是從質的角度,如果投資者在全世界范圍內,要選擇投資地點的話,一定還是不會錯過中國的。 先盯速度?GDP應被視作結果性指標 NBD:很多人還是擔憂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帶來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拿什么來衡量經濟增長形勢是好還是不好呢? 劉世錦:從國內來講,我認為需要調整觀念。過去判定經濟形勢總是認為速度高才是形勢好,這個看法可能在高速增長期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經濟逐步轉入中速增長平臺以后,潛在增長率已經下來了;我們還是有追求高速增長的慣性,希望把增長速度放高一點,談經濟形勢好不好還是拿增長速度做一個基本尺度,這樣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說,相當多的地方以過高的杠桿率支撐了一個偏高的增長速度,這種增長速度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到一些地方可以看到,速度看起來還比較高,基本上是靠投資在拉動,投資又是依賴比較高的杠桿率;這種經濟形勢不僅不可持續,而且可能帶來一些后遺癥,要處理起來會相當麻煩。 最近我們也一直在探討,應該有一種新的理念,因為十九大已經提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也是有指標的,我們最近提出可以考慮六個方面的指標:就業、防控風險(主要看是不是有一個合適的杠桿率)、企業盈利水平、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居民收入水平、財政收入。如果這六個指標都處在合理區間,和它相對應的增長速度就是一個合適的、可持續的增速,從長期來看也是比較高的增長速度。 我們過去是先盯速度,再決定其他指標;以后要轉向先盯質量方面指標,再定速度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講,速度指標是被決定的,或者是一個結果性的指標。當然,要發生這個轉變也不容易,但必須要實現這個轉變,才能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高質量和增長速度并不矛盾,我們講質量并不是不要速度,我們要的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沒有水分的、可持續的發展。 目前來看,在衡量高質量發展的六個指標里面,現在最明顯的短板還是杠桿率,杠桿率還是偏高。 經濟減速賴環保?綠色發展帶來乘法效應 NBD:正如您所說,經濟增速放緩是發展轉換的結果,但是,很多人還是把加強環保與經濟增速放緩相聯系,您對抓環保影響經濟發展的聲音怎么看呢? 劉世錦:這種聲音由來已久。有人把增幅放緩和環境保護聯系起來。有種觀點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是有矛盾的,環境保護需要去限制一部分生產,從這個意義上,相當數量的人對于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有負面看法。 我想強調的是,這些年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通俗的講,更廣泛的是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于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既在做減法,也在做加法和乘法;所謂減法就是一般要把經濟活動中的污染物去掉,這個意義上講是在做減法。但是,我們強調它是在做加法和乘法,這是一個新的概念,綠色發展創造了新的綠色消費,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綠色付費,產生了強大的綠色消費的需求,這是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同時,還包括綠色生產。過去是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會產生污染物,然后再去除污染物;下一步整個生產過程都是清潔的,需要向清潔無污染的生產方式轉變。還有綠色融資、綠色流通等,全國綠色信貸規模已達到幾萬億元。我們討論十年以后,綠色信貸的規模有多大,可能問題要反過來問:十年以后還有哪些信貸不是綠色的?如果有,那就是有問題的,正常情況下應該都是綠色信貸。更重要的還有綠色的創新,最近幾年的一些創新,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定是綠色的,如果不是綠色的話,進入市場是很困難的,消費者也不認可。 總而言之,綠色的消費、生產、流通、融資、創新等帶來了經濟增長的加法和乘法。 NBD:之所以一些人質疑環保影響經濟發展,主要還是由于有些企業面臨著一些困難,他們認為環保在加劇這種困難,比如一些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等,是不是存在這些問題呢? 劉世錦:中國經濟下行不是一個簡單的減速,整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發生轉變,轉變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由過去傳統工業化的方式,包含了很多“黑色”的產出,轉向未來的綠色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這種轉型會帶來大量的新的機會,它對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一個推動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有些企業經營比較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到了目前的這個階段以后,之所以減速是因為幾乎所有的行業需求增長速度幾乎都在相對放緩;而過去的供給量比較大,供給側正出現競爭加劇的狀態,競爭的結果就是分化;很多產業的產出、利潤向少數頭部企業集中,這也是完全符合規律的。 其他國家歷史上也多次出現這種企業分化、集中度提高的狀況,中國正處在這個階段。相反,一些競爭比較強的企業在擴張,擴張很重要的就是增加一些綠色的東西;我們看到作為企業分化、產業集中度提高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綠色比重增長的過程。我們把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更多看成一種經濟增長新的動能,這樣的話,人們的思路就不一樣了。
綠色發展 增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在线不卡人成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一二区视频 | 日韩亚洲首页中文字幕 |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另类一区在线5 | 一级a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