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5 18:54:44
11月15日,2018未來金融信息安全論壇在北京召開。在本次論壇上,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做了《互聯網金融發展態勢與監管支撐探討》的主題演講。
每經記者 向江林 每經實習記者 劉永生 每經實習編輯 廖丹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永生 攝
11月15日,2018未來金融信息安全論壇在北京召開。在本次論壇上,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做了《互聯網金融發展態勢與監管支撐探討》的主題演講。
從總體來看,截至2018年9月,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累計發現互聯網金融平臺60316家,在運營平臺16130家。
就P2P來說,目前監測到在線運營平臺有2000多家。就現存平臺地域分布而言,前三位還是廣東、北京、上海。從行業成交額來看,2017年成交額是2.8萬億,2018年1月份到9月份是1.4萬億,貸款余額還有一萬多億元。從綜合收益率平均借款期限來看,2017年網絡借貸行業總體綜合收益率監測到的是9.5%,較2016年有所下降,2018年P2P平均借款期限為12.5個月,與去年同時期比有一個比較大的增加。
就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特點,吳震介紹,第一是成長比較快,而且規模也比較大。第二是業態類型比較多,跨界經營比較廣泛。第三是平臺分布比較廣,更新變化很快。很多平臺都是無聲無息地產生和消亡,各種類型創新業務層出不窮。第四是重點業態的風險也比較集中。
如何讓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更安全?吳震指出應從四個方面加強。
第一是加強立法。現在市場經常會走到監管前面,一些新的業務形式、業態,在大家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就已慢慢地滋生。在這方面,立法需要完善,才能夠適應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第二是加強主動監管、行為監管。傳統金融監管還是基于和機構進行配合,譬如像信息的披露、數據的采集等,但很多從事互聯網金融的都是小公司,而且“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對于這種情況,主動監管、行為監管更應得到重視,即使它們不來申報,我們也能夠發現。
第三是監管手段需要科技賦能,實現精準、高效監管。近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技術監管還是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從今年的P2P連環退出中看來,風險預測的效果就很好。
第四是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以實現跨地域跨部門的協同。因為互聯網金融的涉及面比較廣,它往往在一個地方注冊,但影響范圍是全國。它涉及到工商、監管機構、公安等很多的部門,這里需要加強協同聯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