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7 23:51:15
12月7日,在“2018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企業峰會”醫藥健康論壇上,多位醫藥行業專家、藥企人士表示,目前中醫藥發展存在“中藥用量低,中醫機構少”的困境,而優質中藥原料的稀缺,甚至讓藥企人士擔心中醫學將來會面臨“有醫無藥”的局面。
每經實習記者 滑昂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實習編輯 徐斐 魏官紅
“2018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企業峰會”醫藥健康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滑昂 攝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困擾中醫藥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12月7日,在“2018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企業峰會”醫藥健康論壇上,多位醫藥行業專家、藥企人士表示,目前中醫藥發展存在“中藥用量低,中醫機構少”的困境,而優質中藥原料的稀缺,甚至讓藥企人士擔心中醫學將來會面臨“有醫無藥”的局面。
對此,一位專家建議,需要將中醫藥用現代醫學語言表述,來促進中西醫的融合發展,實現中醫藥“走出去”。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產業迎來了一段快速發展時期,中國中藥協會副會長劉張林將當下的中醫藥發展環境稱為“百年機遇”。
劉張林表示,中西醫并重是國家目前確定的醫學健康方面的戰略。隨著科技發展,中醫藥由原來“說不清、道不明”到現在“局部地能爭取說得清、道得明”,說明科學的發展能提升中醫藥在未來發展的基礎和能量。
然而,北京鼎臣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史立臣指出,“中西醫并重”的提出是因為目前中醫、中藥勢微非常嚴重,“有很多三甲醫院中醫科都沒有了,部分中醫院現在經營狀況也非常困難”。他還表示目前很多醫院把大量的中藥、中成藥列為輔助藥目錄:“就是少用或者不用(中藥),這個時候怎么發展?”
“第一線的醫生經過大量的科研、臨床工作,證明中醫、中藥是有效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脊柱關節科主任杜春林表示,現在國家提出中西醫并重其實是個艱巨的任務,因為此前的較長時間內中醫都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網站了解到,今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傳統醫學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諒解備忘錄》)已經簽署。
這份《諒解備忘錄》內容涵蓋標準規范、臨床指南、數據整合、資源利用、能力建設等諸多方面,有助于提升中醫藥科學和文化及標準規范的國際影響力,為下一階段中醫藥高水平走向世界、融入主流醫學夯實基礎。
而中醫藥的標準化,在諸多醫藥行業專家、藥企負責人看來,首先要解決中醫藥的現代醫學語言表達。
“中醫中藥是通過古漢語進行傳承,比如氣血、經絡、天人合一;而西醫的傳承體系來自于數學和化學,比如有效率達到多少?”史立臣介紹道。他認為,目前中成藥、中藥試劑需進行上市后再評價,將中藥的臨床數據安全性、有效性都使用現在醫學語言進行表達。他進一步將中醫藥的標準化概括為,中醫的診療標準化和中藥質量提升。
“中藥和化藥不太一樣,每種藥材價格千差萬別。”在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春林看來,要實現中藥標準化,需要從源頭的中藥材料抓起,公司也正在打造標準化常用中藥原料基地。
杜春林畢業于西醫專業,他表示,中醫學生寫的論文必須適合于國際學術標準,如統計學數字,統計方法等,中醫國際化也需要使用現代醫學語言。但他同時認為,中醫除了與國際接軌外,還應形成自己的標準和評價體系。
對于中醫藥如何突破困境,醫改專家魏子檸也建議,中西醫并重需要將中醫和西醫進行整合。“沒有整合醫學的發展,我們的醫學將來不是完美的。”魏子檸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