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7 18:44:19
每經記者 舍瓦 每經編輯 劉琳
“不要假裝很努力,因為結果不會陪你玩。”
這是年初時候,王永康送給全市黨政干部的一句忠告。之所以當時刷爆輿論場,大家都明白,它擊中了人們內心最擔憂的部分——“大西安元年”固然勢頭良好,更重要的是延續,能否再進一步。
這種擔憂很能理解。
當前國內經濟形勢,西部增速快于東部。普遍觀點認為,這是西部城市追趕的絕佳機會,尤其于西安而言,可能是最后的機會。
熱熱鬧鬧的2018年,我們明顯感覺到,大城競爭愈加白熱化,搶人才、搶政策、搶投資,甚至連抖音都搶——誰也不愿意成為“此消彼長”中的那個loser!
轉眼歲末,適宜盤點,順便回味那句忠告,又是一番怎樣的感觸?
?
一
先說第一個話題。
從11月到12月,相繼出爐了兩份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排名榜單,機構是比較權威的。
因為指標體系的差異,排名略有不同,但無一例外,西安均躋身前十,且較于上年有所提升。
大力整治營商環境以來,無論政務體系,抑或市場群體,應該說,西安各領域觸動都是比較深的。
就在今天,秦元熱力掛牌新三板,秦漢新城“店小二”趕赴北京,為轄區企業站臺——其實官員到場與否,鐘都是要敲的。
不同之處,在于角色的轉變。
快速誕生一家新三板公司,少不了地方政府在金融供給側改革方面花心思,為優秀企業搭建嫁接資本的“橋梁”。
如果是管制企業的“官”,大概不必花那么多心思下那么多功夫,也不必奔波的;如果是重視企業的服務型管理者,則顯得很正常,熱情更甚的故事都不稀奇。
何況當著眾多投資機構的面,給企業撐起場面,無形中給地方也加了分。
過去兩年,秦漢新城陸續拿下恒大童世界、寶能新能源汽車等重量級項目,營商方面頗有一套。
記得1月份,粉巷君(:nbdfxcj)采訪“亞洲銥王”孫巖,這位“隱形冠軍”掌舵者,有句話印象深刻。
“在秦漢新城,沒請官員吃過一頓飯,企業只管生產、賺錢、繳稅,沒有人為難你,官員們比較職業、規范,講政治。”
這種狀態頗為理想,一定程度上,可視為大西安營商導向的縮影。
因為營商環境好了,企業能夠更順暢的賺錢,繳納更多稅;員工也能夠拿到更高的薪水,有信心去消費,服務業能夠提振升級;政府則實現更多財政收入,基礎建設、民生服務等領域,進而能夠有更多投入。
?
二
再說第二個話題。
燃遍全國的“搶人大戰”,2018年度即將告一段落。
不出意外,落戶75萬人的西安,將是最大贏家。如果從去年3月份實施戶籍新政算起,這個數字是100萬。
試想,“搶人”不過兩年,新增人口已堪比一座大城市的門檻體量,不得不說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
其實,說“搶”也不完全準確。
于個體而言,對于城市抉擇,多是綜合權衡之后的主動結果。
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短期內人口劇增百萬的案例。
比如增長高峰期的北上廣,多是沖著夢想與機遇去的;比如2000年前后的休斯敦,多是沖著堪稱最適宜美國中產階級的宜居成本去的……
再者,人口與市場主體是相互助漲的關系。沒有企業,消化不了那么多人口;沒有勞動力,也支撐不起那么多企業。
所以,還有另一組數據——就在前幾天,西安年度新增市場主體突破50萬,增量增速、存量增速,雙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其中,民營市場主體、新經濟新業態呈現高速增長。
似乎又回到了前面的話題,因為戰略機遇再好,宜居成本再低,沒有諸如秦漢新城那樣,為企業站臺撐腰,花心思嫁接資源、創造機會、提供服務,恐怕也很難實現上述兩組傲視全國的數據——實際上,西部大開發時期的西安,便是直觀印證。
畢竟,企業最是追求利潤的,井噴式的在西安開公司、開店鋪,前提當然是覺得,這里的錢賺得沒那么“復雜”了。
就像“亞洲銥王”全國選址一圈后,將廠子落到大西安,落到國家級新區的秦漢新城,而且頗為自信的講,“每年20-30%的增長是比較保守的。”
?
三
然后第三個話題。
隨著市場主體井噴式誕生,巨量人口涌入,以及各種各樣的附加資源,對于西安后續成長性,將帶來怎樣的改變?
現在下結論,恐怕還為時尚早。
大城競爭,是一場持久戰,站在更長的歷史軸線審視,那種“此消彼長”的沖擊感更強烈。
改革開放之初,沈陽GDP全國第6,排名廣州之前,那時候的深圳,小漁村而已。
再看今天,投資不過山海關,前30位里已難覓沈陽蹤影。而曾經的小漁村,與國際接軌,市場經濟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直奔一線,成為改革開放的奇跡之作。
當然,隨著中國經濟兩大頂層變革舉措推進,歷史機遇的天平已經在向西安傾斜。
但還是那句話,“不要假裝很努力,因為結果不會陪你玩。”
▲ 2018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質量排名(普華永道)
領導人要求西安對標成都,后者持續努力的那種勁頭,尤其值得學習。
沒有經歷東北或沿海那種大落大起,這座與西安同處西部的城市,穩扎穩打,從1979年的GDP第12名,一步步攀升至如今的第8名。與之相應的是,營商環境超前躋身第4位。
再回到我們的話題,人口巨量涌入,市場主體密集注冊,只是努力的第一步。
要形成支撐西安追趕超越的經濟活力,一是著眼當下,繼續深改營商環境,讓企業賺錢變得越來越“簡單”;二是放眼未來,不斷提升商業文明,鑄造創業熱土,持續吸引外來人口,催生更多市場主體。
下一個三十年、四十年,中國頭部城市排名,西安攪弄風云大有希望。
前提是,在這座城市里,出現更多如“亞洲銥王”那樣的“隱形冠軍”,更多企業如秦元熱力一樣茁壯成長,乃至登陸資本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