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6 14:09:13
12月23號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微博動漫V影響力盛典”上,微博動漫啟動了與阿里魚合作的“鵲橋計劃”,宣布未來雙方將在內容電商和IP衍生品開發等領域探索更多的合作可能性。
今年來,阿里在IP衍生品合作的領域動作頻繁。本月20號,阿里旗下淘寶與B站宣布了在內容電商以及B站自有IP商業化運營方面達成合作;同時在本月,天貓與大英博物館宣布將擴展博物館授權產品的開發,還宣布了與小豬佩奇的母公司達成IP合作。
對阿里來說,為什么要選擇與如此多的內容方或者內容平臺進行合作?對如微博動漫和B站這樣的內容平臺方來說,開始做內容電商和IP衍生品開發的原因又在哪里?
每經實習記者 張玉路 每經實習編輯 杜毅
12月23號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微博動漫V影響力盛典”上,微博動漫啟動了與阿里魚合作的“鵲橋計劃”,宣布未來雙方將在內容電商和IP衍生品開發等領域探索更多的合作可能性。
今年來,阿里在IP衍生品合作的領域動作頻繁。本月20號,阿里旗下淘寶與B站宣布了在內容電商以及B站自有IP商業化運營方面達成合作;同時在本月,天貓與大英博物館宣布將擴展博物館授權產品的開發,還宣布了與小豬佩奇的母公司達成IP合作。
對阿里來說,為什么要選擇與如此多的內容方或者內容平臺進行合作?對如微博動漫和B站這樣的內容平臺方來說,開始做內容電商和IP衍生品開發的原因又在哪里?
微博動漫和阿里魚架起了誰的“鵲橋”?
在會議現場,微博動漫和阿里魚的“鵲橋計劃”是由阿里影業副總裁、阿里魚總裁吳倩宣布的。對內容IP與消費結合的威力,應該沒有誰比身兼二職的吳倩更清楚。早在2017年,阿里影業出品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票房突破1.7億元,其衍生商品預估銷售額就達到3億元,這個項目正是由阿里魚操刀。今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IP還在為阿里魚貢獻收入。
有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成功,阿里魚在IP商業變現領域的深耕順理成章。困擾著阿里魚的可能只有一個問題:IP不夠了。在阿里影業自身IP產出不足的情況下,阿里魚只能尋求外界助力,旅行青蛙就是一例。
吳倩在演講時表示,阿里魚的長項在數據打通和全產業鏈變現。她表示,阿里魚依托平臺數據分析消費者,進而為品牌商推薦合適的內容IP;在全產業鏈的變現上,阿里魚在設計、報審、大貨出樣、銷售通道、銷售過程營銷的節點都能為商家提供幫助。
阿里影業副總裁、阿里魚總裁吳倩發言(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對阿里來說,阿里魚是溝通內容與消費的平臺,是內部為電商用戶提供授權業務的服務商。這種服務本身產生價值,同時加大用戶黏性。在做內容電商上,阿里魚可謂萬事俱備、只欠內容。微博動漫正好手握內容。
微博動漫是新浪微博旗下的動漫運營主體,旗下擁有微博動漫APP漫畫閱讀平臺。在這次的“鵲橋計劃”中,微博動漫手握大量創作者,阿里魚溝通商家消費,二者搭建起“鵲橋”后,連接起內容創作與消費雙方,加速了微博平臺內容商業化的進程。
內容商業化,正是微博未來兩年的戰略重點。12月21日微博推出20億潮汐計劃,宣布在未來兩年內提供20億現金聚焦內容電商、內容MCN、網紅、藝人以及經濟公司。
不只是微博,今年幾乎所有與內容相關的平臺都在積極布局商業消費領域,比如網易云音樂和知乎聯名推出了“RedBlue”系列實物產品,再比如今日頭條在11月宣布將大力扶持內容創作者在商業消費領域的變現。
抖音“入侵”,平臺生態鞏固要靠內容新消費
微博動漫COO孫斌在“微博動漫V影響力盛典”上演講時,曾提及到短視頻對動漫行業的替代性競爭。他表示:“之前我們最大優勢是有形象也有故事,但他們(短視頻)現在也在干這個事情,據我了解抖音已經做了很多KOL,他們在做些一分鐘的故事小段子,正在向我們這個核心領域競爭。”
微博動漫COO孫斌發言(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孫斌認為從消費角度來講,既然時間是具有替代性的,那用戶消費內容就要考慮一個誰更優質的問題。于是,所有的問題又回到了最初:到底誰的內容能做的更優質?
孫斌在演講時表示:“現在平臺跟抖音實際上沒有太多的區別,平臺引入了大量的流量分給表現較好的作品,這叫做平臺增量。但我們這個行業要想更健康的發展,未來可能要向作品流量發展,就是很精彩的作品給平臺引入了大量粉絲,這些粉絲天天刷,保持了日活和月活,這對日益提高的平臺流量是比較好的方向。”
可以看到,對微博動漫來說,平臺所希望的發展方向已經從“流量驅動”走向了“作品驅動”。在這樣的轉變之下,平臺的職責就從以往“吸引用戶加入”轉變為“推動更多精品內容的生產”,進而推動平臺發展。
孫斌在演講之后的圓桌論壇上說道:“希望2019年我們產業能夠找到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在這之前,我們要有非常好的故事,故事中的形象要好。這些形象跟觀眾的情感羈絆越強,他們去購買(故事)衍生品的意愿才越強。”
當故事本身的內容好壞與購買衍生品的消費意愿掛鉤時,平臺推動內容與消費的結合成為理所當然。在當下內容平臺流量紅利消失殆盡、線上平臺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互聯網平臺的生態模式正在從原先的“補貼—用戶增長—吸引廣告”的模式,走向了“消費收入—內容創作—用戶活躍—消費收入”的全閉環。
在這一過程中,誰能將內容和消費整合的更好,誰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