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2:55:16
每經記者 朱萬平 肖達明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每經實習編輯 魏官紅
2018年走到了尾聲,12月25日,證監會結束了其2018年內的最后一單IPO審核。
回首今年的IPO市場,過會率低是公認的。第十七屆發審委自2017年10月17日履職,截至12月25日,2018年IPO共103家,IPO募集資金共1362.02億元,首發企業審核通過率顯著低于往年,相較于2017年IPO共438家的數據,今年IPO情況讓我們感受到什么叫“史上最嚴發審委”。
從行業來看,技術硬件與設備IPO融資規模最大,達到425.75億元。記者梳理發現,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上會企業最多;相反,建筑裝飾和其他建筑業上會企業無一通過。
從地區分布看,江蘇、浙江、廣東IPO企業最多,緊隨其后的是上海、北京。而IPO融資金額方面,廣東可謂是遙遙領先,達470.79億元。
IPO難,而為企業上市操碎了心的證券公司更難,他們可能面臨著顆粒無收的慘況。在本屆發審委的審核歷史上,出現過“6過1”、“3過0”的情況。有媒體統計發現,今年以來,IPO被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持續盈利能力問題、業務規范運行問題、關聯交易問題、財務會計規范問題、商業模式合法問題、同業競爭問題、募集資金運用問題、歷史沿革等重大問題的合法合規。
其實,不管是并購重組,還是IPO,都離不開券商,但保薦道路滿布荊棘,那么2018年券商的業績如何?哪些是2018年的大贏家?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18年12月25日)
視覺設計:王玨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