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09 20:06:29
多位與會者在對話會上表示,要做好多式聯運,需加強陸路、鐵路、海運的連通性,尤其是在海鐵聯運的銜接上,亟需打通鐵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每經記者 王琳 每經編輯 宋思艱
共建“陸海新通道”主題對話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琳 攝
“剛開始參與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定了兩個簡單的目標,一是促進中國西部的發展,二是希望能夠改善陸空海和傳統的多式聯運紐帶,加強現代意義上的包括數據、人才、科技、金融的互聯互通,以此降低運營成本,催化更大區域的經濟發展。”在1月8日于重慶舉辦的“共建‘陸海新通道’主題對話會”上,新加坡貿工部部長陳振聲如是表示。
去年11月,“南向通道”正式更名“陸海新通道”,更多的內涵與外延被賦予這個“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頂層設計搭建完成之后,建設怎樣的“陸海新通道”,如何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等,則是后續工作中重點待解的問題,也是項目參與方關注的重點。
要構建物流、信息等多維度互聯互通的“陸海新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是首先要面對的議題。
“陸海新通道”主要包括三種物流組織形式:國際鐵海聯運、跨境公路運輸和國際鐵路聯運。多位與會者在對話會上表示,要做好多式聯運,需加強陸路、鐵路、海運的連通性,尤其是在海鐵聯運的銜接上,亟需打通鐵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另一個問題則是海運箱在西部地區的可用性。“除了重慶海運箱資源比較豐富,西部其他多數省市則缺少海運箱。如果海運箱不充足,到了沿海城市還要換箱的話,就會影響總體的效率。所以,如果重慶擁有充足的資源,可以考慮怎樣更好地讓整個大西部來享受。”中新互聯互通(重慶)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泗棕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面對上述問題,多位與會者強調,需要有更多國際國內的伙伴一起來推動解決。
在合作的大框架下,各參與方還有著各自關心的重點問題。例如,云南省政府辦公廳副秘書長蔣興明建議,加強西部各省區市通道基礎設施的規劃、對接與建設合作,共同推動包括中老鐵路在內的多個項目建設,讓湄公河流域內的跨區域公路、鐵路、水路、港口、航空等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有效銜接。
在陳泗棕看來,貿易更大的壁壘,在于跨境貿易之間所要解決的貿易條款、規則、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加上有量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動力去解決操作層面存在的問題。
那么,如何確保有足夠的貨量,尤其是從東南亞向中國西部回程的貨源問題?
新加坡PAS國際港務集團總裁陳聰敏表示,目前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貨物所有者對于新的物流通道不熟悉,對于分銷、集散的概念都不清楚,同時也沒有積極使用冷鏈等技術,對于金融在物流中的作用也不了解。
“今年,我們將會在東南亞進行很多路演,以提高大家的意識。這個東西很多時候還要用企業來說服企業,所以會將中國企業帶到東南亞,以案例的形式進行推介。”陳泗棕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另一方面,目前碎片化的物流也缺乏智能性。陳振聲表示,在標準箱使用了50年后的今天,需要開始思考數據交換的標準化來促進新一代的貿易往來,企業的數據可以無縫給到另外的企業,給不同省市、國家的海關使用,這將帶來企業運營成本的降低,新加坡目前就正在推進這個想法。
陳聰敏則認為,數據交換需要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在規則、標準、管理等方面達成一致。
在物流建設之外,通過貿易促產業,帶動地方的發展,也是“陸海新通道”的題中之意。重慶市政府副市長劉桂平就建議,應聚力培育聚集產業,推動“陸海新通道”沿線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增強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聚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