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7 18:57:44
對于中小型高杠桿房企來說,冬天才剛剛開始。
每經記者 包晶晶 王佳飛 每經編輯 陳夢妤
今日(1月17日),港股地產板塊整體市值蒸發超過1200億港元。其中,兩只內房股暴跌,深陷“業績造假”烏龍的佳源國際控股遭清倉式拋售,暴跌逾80%;陽光100中國一度暴跌逾70%,股價不足1元,淪為仙股。
業內人士認為,2019年雖然大型房地產企業融資壓力有所緩解,因為降準帶來的整體資金成本也保持了平穩,但因為過度擴張,中小型房企將是未來市場最大的風險。
“今天股價暴跌的企業不止我們一家。”收盤時,佳源集團人事行政部文秘宣傳室主任朱梁峰如此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切消息應該以嘉源國際董秘辦為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wind獲悉,佳源國際曾于2018年1月18日發行了一筆3.5億元高息美元債,利率為8.125%,今日(2019年1月17日)到期。
國際地產資管公司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沖告訴記者:“市場傳聞是由于佳源集團債務違約導致股權質押的交叉違約條款而爆倉,從而導致其他機構的Margin Call(補保要求)。不過我聽說佳源的錢已經湊齊,債務不會違約,可能是技術處理不當導致的短暫違約。”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則表示,從佳源國際盤中近90%的跌幅來看,遭遇機構做空應該是主要原因,但機構不會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做空,大概率是資金出現了問題。
市場猜測正盛,就在晚間18時許,佳源國際發布聲明稱,有關集團分別于2018年1月19日及4月26日發行,共值3.5億美元票息8.125厘的優先票據,集團確認已償還全數款項。集團強調目前財務狀況健康,業務運作正常。
半年前,佳源國際實控人沈天晴曾表示,上市兩年來佳源國際一直在做大做強,股價漲幅高達600%,從上市時的2.48港元漲到16.36港元。但他一定沒想到,兩年的成績在瞬間被“打回原形”。不過,關于沈天晴及企業第一大股東,記者未能獲知更多有效信息。
另外,業績造假亦可能是佳源國際今日暴跌的誘因之一。
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1月2日,一份《2018中國百強房企銷售增幅排行榜》讓“佳源集團”迅速登上熱搜。從2017年銷售額僅79.2億元到2018年的875.5億元,1005%的年銷售增幅令業內人士驚呼“宇宙首家萬億房企即將誕生”。但這樣一家逼近“千億”的黑馬房企,卻尷尬地在億翰智庫等機構的2018房企銷售排行中落榜。
不過,事件發生后,1月14日,佳源集團發布聲明稱,佳源集團與佳源國際的主體完全不一致,實際情況是佳源集團2017年銷售額為508.25億元,2018年銷售額為875.5億元,實際增幅為72.2%。也就是說,佳源方解釋這是一場主體不一造成的榜單“烏龍”。
據公開資料,佳源集團旗下擁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別為佳源國際、博源控股、聯合錫礦、西谷數字,而佳源國際只是佳源集團下地產板塊的唯一上市平臺。
如果說佳源國際暴跌是債務問題所致,那么一度跌成仙股的陽光100中國則很難解釋。
記者獲悉,陽光100中國之前設定的2018年銷售目標為175億元,但實際只完成120.96億元(包含輕資產運營項目人民幣13.12億元),同比增長約14.03%,僅完成全年目標的68%,對應合同銷售面積約94.76萬平方米。
陽光100中國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稍晚公司會出公告,請以公告為準。
不過,據黃立沖透露,市場傳聞是中科創持有的股份質押被平倉,但不確認是否準確。他續稱,地產股除股票有股權質押外,股權質押也有觸發違約條款,公司債務違約也是觸發股票質押違約的原因之一,因此一旦公司出現債務違約,也將導致股票質押交叉違約。
記者查詢獲悉,陽光100最近一筆債券發行是在2018年12月17日,集團全資附屬陽光壹佰集團向溫州中信昊園提供一筆不超過人民幣6億元的借款,按年利率12%計息,為期兩年。
另據wind,陽光100中國距離最近一筆債務到期尚余1.7年,為2020年9月27日。
截至記者發稿,陽光100中國尚未發布說明公告。
張大偉分析認為:“大部分股價暴跌企業都是因為資金鏈安全問題,或者是因為融資出現問題,或者是因為大股東質押過高。”
他同時指出,2018年,共有338只債券取消或中止發行,涉及金額高達2161.79億元,其中共有52家上市公司取消或中止了58筆信用債(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融)發行,合計涉及金額384.5億元。
“從各地樓市調控看,預計房企資金面還會持續受壓,這種情況下,發債等渠道還有可能繼續收緊。最近雖然部分緩解,但只有龍頭房企相對較好。對于中小型高杠桿房企來說,冬天才剛剛開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