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2 09:37:56
“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替代了上一季度中“降低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說法;同時,還增加了“深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的內容。
每經記者 邊萬莉 每經編輯 陳星
2月21日,人民銀行發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相比上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度我國貨幣政策執行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報告重點解讀了哪些問題?下一階段的方向和任務是什么?有沒有必要實行量化寬松 (QE)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理解?
【1】貨幣信貸概況方面
相比于2018年第三季度的信貸概況,第四季度最大的變化是“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替代了“貸款利率基本穩定”的表述。
具體來看,2018年第三季度,“在市場利率穩中趨降等因素推動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總體趨穩”。而在2018年第四季度的情況是,“貸款利率下行,企業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分別連續四個月和五個月下降”。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已連續四個月下降,累計下降0.25個百分點,其中,微型企業貸款利率已連續五個月下降,累計下降0.39個百分點。
總體看,前期出臺的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的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包括銀行貸款、債券、表外融資等在內的全社會綜合融資成本較上年末有所下降。不過,2018年第三季度報告已對此有所預計。
【2】貨幣政策操作方面
2018年第四季度,“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替代了上一季度中“降低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說法;同時,還增加了“深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的內容。
2018 年四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月,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將原有定向降準政策拓展和優化為統一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隨后,人民銀行分別在4月、7月、10月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考核標準,完成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其中,自2019年起將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考核標準由“單戶授信小于500萬元”調整為“單戶授信小于1000萬元”。這意味著更多的小微企業將從中受益。
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基準檔次大體可分為三檔,即大型商業銀行為13.5%、中小型商業銀行為11.5%、縣域農村金融機構為8%。報告專欄分析稱,目前6家大型商業銀行均至少達到普惠金融定向降準第一檔標準,實際執行存款準備金率為12%和13%,全部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11%。
報告在新增的“深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這節內容中指出,國家開發銀行新一屆董事會、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會已成立并有效運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董事會正在組建過程中。繼續推動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強化職能定位,加強風險防控,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發揮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用。
【3】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
關于調節措施方面,報告強調“繼續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報告指出,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推動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有序發展,引導金融機構自主合理定價,完善市場化的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在保持匯率彈性的同時,果斷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創新性的措施,適時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率,重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逆周期因子”,有效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華泰宏觀李超團隊表示,目前,我國利率體系仍存在“雙軌”,也就是一方面,在存貸款方面仍有基準利率,另一方面,貨幣市場利率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利率“雙軌”使得央行利率傳導機制受到影響。“我們認為,莫低估了央行利率市場化的決心,央行將會繼續推進培育市場化形成的利率,擴大利率自律定價范圍,提升金融機構貸款定價能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專欄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立場 沒有改變,“穩健”強調了貨幣政策應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增強前瞻性、靈活性、針對性,強化逆周期調節,同時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保持貨幣條件與經濟平穩增長及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2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我在這里重申: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我們堅決不搞‘大水漫灌’!”而此前,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2019年1月份金融統計數據解讀吹風會上也指出,“穩健”是貨幣政策的工作原則和指導思想,強調了貨幣政策要以穩為主,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既要有效實施逆周期調節,也要把握好度。
專欄表示,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導,貨幣政策傳導的中樞在銀行,人民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的市場化方式,激勵和調節銀行貸款創造存款貨幣的行為是有效的,貨幣政策仍有很大空間,沒有必要實施所謂量化寬松(QE)政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并不意味著貨幣條件維持不變,而是要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動態優化和逆周期調節,適度熨平經濟的周期波動,在上行期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下行期對抗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
專欄分析,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服務好打好三大攻堅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既要防止貨幣條件過緊引發風險,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劇扭曲和繼續累積風險。
報告表示,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具體包含以下內容:
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和市場利率水平合理穩定,促進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平衡好總量和結構之間的關系,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幾家抬”的政策合力,從供需兩端共同夯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
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切實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平衡好促發展與防風險之間的關系。
提高金融結構的適應性,在服務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增強金融體系的韌性。
在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發揮好資本市場功能三者之間,形成三角形支撐框架,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良性循環。
穩健貨幣政策保持松緊適度的“度”如何體現?報告專欄分析稱,主要體現為總量要合理,結構要優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要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一方面要把握流動性的總量,既避免信用過快收縮沖擊實體經濟,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影響結構性去杠桿;另一方面要把握流動性的投向,著力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的作用,在總量適度的同時,把功夫下在增強微觀市場主體活力上。平衡好總量和結構的關系,做到“松緊適度”,需要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
不過,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看,央行在將流動性注入銀行體系后,能否有效運用和傳導出去,還取決于資金供、求雙方的意愿和能力。專欄分析,若信用擴張受到多重約束,金融體系“有錢”難以運用出去,這種情況下僅靠總量調節,則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實際上調節好結構有助于控制好總量,結構調節不好,總量可能也調控不好。因此,在總量上保持合理充裕的同時還要考慮調整結構,更有針對性地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把金融資源更多引向實體經濟。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