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6 22:36:21
上調票價有阻力,上市后又增加了股東回報方面的壓力,京滬高鐵公司雖然坐擁“全球最賺錢高鐵”,但也將面對更加復雜的挑戰。“目前京滬高鐵還有很多營收潛力可挖,也有很多周邊業務可以拓展。”沈萌表示,理論上,上市會讓企業更透明更規范更積極,京滬高鐵公司可能會采取更加積極的市場舉措。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胥帥
圖片來源:攝圖網
被譽為“全球最賺錢”的京滬高鐵終于公開了上市時間表。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鐵總)2月26日下午披露,控股企業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滬高鐵公司)正式啟動A股上市工作,有望于2019年內完成輔導驗收。
俗話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連接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的京滬高速,至少在2015年擺脫了虧損,如今已連續盈利超過三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公開的財務數據計算,京滬高鐵平均每張票盈利約70元。
“京滬高鐵上市主要的意義還是在于吸取社會資本,給鐵路公司的混改樹立樣板。”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孫章教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上市之后,京滬高鐵高鐵面臨著股東回報與乘客服務雙重壓力。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受制于與航空公司的性價比競爭,京滬高鐵上調票價的可能性不高,或許會使京滬高鐵在開展多元業務上更加積極。
京滬高鐵公司擬上市的消息傳言已久,最近半年尤甚,事實證明消息并非毫無根據。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網站2月26日刊登的京滬高鐵公司上市輔導備案表,中信建投為京滬高鐵公司的上市輔導機構,兩方于2018年10月22日就簽署了相關輔導協議。
所在線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京滬高鐵常“一票難求”,被認為是中鐵總手中最賺錢、最優質的資產。中鐵總披露,京滬高鐵自2011年6月30日開通運營以來,已安全運送旅客9.4億人次。
啟信寶顯示,京滬高鐵公司共有11個股東,其中中國鐵路投資有限公司持股51.73%,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股13.9%,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股8.7%,是京滬高鐵公司的前三大股東。
據《每日經濟新聞》2018年11月報道,京滬高鐵自2015年扭虧為盈,2017年利潤達127.16億元,按照公開披露的京滬高鐵2017年客運量1.8億人次計算,平均每張票盈利70元左右。
另外,京滬高鐵公司于2016年首次實現股利分紅,其中“小股東”河北建投交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分得0.06億元,2017年分得0.57億元;天津鐵路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16年分得約0.12億元,2017年分得1.2億元。
中鐵總方面表示,全面啟動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工作,是鐵路總公司積極推進國鐵企業股份制改造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鐵路企業資本結構優化調整的具體行動。有利于通過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鐵路運輸主業資本擴張、高效發展等。
“比如負債太高,可以將優質的資產組織起來吸取資本,然后采取債轉股,這對今后中鐵總的混改是個樣本。”孫章認為,上市后,京滬高鐵公司不僅可以為未來的鐵路線路建設開拓資金來源,也可以促進消化不良資產。
公開資料顯示,京滬高鐵自2008年4月開始建設,總投資額2209億元。2008年,京滬高鐵公司時任董事長蔡慶華曾對媒體表示,公司的投資回報周期“根據原來計算的時間14年左右可以還本付息完全解決”,隨著票價未來的浮動,回收期可能會縮短。
根據《新華視點》的報道,中鐵總總經理陸東福今年1月2日表示,今后鐵路部門將探索構建靈活可控的高鐵票價調整機制,深化一日一價、一車一價可行性研究并擇機試點。
鐵路內部人士表示,靈活調整意味著不僅是“一日一價”,未來高峰時段和非高峰時段高鐵票價也有望“同日不同價”,讓票價更加靈活。
上市后,京滬高鐵公司面臨著要求“更多股東回報”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這是否會促使京滬高鐵上調票價?
“京滬高鐵雖然在京滬之間的高鐵線路具有獨占性,但并不是沒有競爭對手,京滬線的距離恰恰是高鐵和航空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因此如果京滬高鐵為了追求收益而降低品質,那么很多高鐵消費者會回頭選擇航空出行。”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孫章也認為上市不會影響京滬高鐵的票價浮動。在他看來,雖然京滬高鐵目前趨于飽和,有漲價的空間,但高鐵與航空的博弈點在于性價比,如果高鐵票價太高,消費者就會“用腳投票”。
上調票價有阻力,上市后又增加了股東回報方面的壓力,京滬高鐵公司雖然坐擁“全球最賺錢高鐵”,但也將面對更加復雜的挑戰。“目前京滬高鐵還有很多營收潛力可挖,也有很多周邊業務可以拓展。”沈萌表示,理論上,上市會讓企業更透明更規范更積極,京滬高鐵公司可能會采取更加積極的市場舉措。
值得一提的是,高鐵多元業務的開展已有試水。2017年起,中鐵總在部分高鐵及動車線路推出外賣點餐服務。2018年“雙十一”電商黃金周運輸首日,高鐵裝運電商貨物201.6噸,收入81.7萬元,收入同比增長31.8%,同時中鐵總適時推出復興號快遞專用車廂、鐵路生鮮冷鏈快遞等服務新產品,挖掘了復興號列車服務快遞物流市場新潛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