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國際司 2019-02-26 23:32:19
近期,社會上對人民幣國際化存在一些疑惑,比如人民幣國際化是否會對匯率和資本流動造成沖擊;為何人民幣國際化進展較大,但境外一些國家還看不到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直接掛牌交易。要解答這些疑慮,有必要區分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
圖片來源:資料圖 每經記者 劉國梅 攝
近期,社會上對人民幣國際化存在一些疑惑,比如人民幣國際化是否會對匯率和資本流動造成沖擊;為何人民幣國際化進展較大,但境外一些國家還看不到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直接掛牌交易。要解答這些疑慮,有必要區分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
從廣義上說,貨幣國際化是指在國際貿易投資支付和金融市場交易中作為交易媒介廣泛使用,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中作為計價單位,在國際官方儲備中作為價值儲藏手段。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指一國對居民和非居民的資本項目交易不予限制,允許本幣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這要求政府避免對跨境資本交易和支付進行限制,避免對跨國資本交易征稅和補貼。
貨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可兌換既有差別又有聯系。貨幣國際化的維度比資本項目可兌換更廣,貨幣國際化可用于國際貿易、跨境投資、金融交易等多個領域,承擔計價、支付、交易、儲藏等多重職能,而資本項目可兌換僅要求貨幣在投資和金融交易時可以自由兌換成外幣。從國際經驗看,貨幣國際化并不必然要求資本項目可兌換。英鎊成為國際最重要的儲備貨幣時,已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廣泛使用,但并未完全開放資本項目。日元加入SDR時,也未完全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即使是美元這一國際化程度很高的貨幣,美國也曾在1960~70年代出臺較嚴的資本管制措施。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資本項目可兌換仍存在一定限制。
同時,國際化的貨幣也要求資本項目可兌換達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一國貨幣可兌換程度較低,資本管制較多,國際投資者對該貨幣的持有和交易成本將會上升,該貨幣在國際競爭中將處于劣勢地位,難以實現深度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市場驅動的過程,起初主要用于邊境貿易結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元等主要國際結算貨幣大幅波動,境內外對人民幣的跨境貿易結算需求迅速上升,人民銀行順應市場需求,于2009年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并通過雙邊本幣互換、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清算行等制度安排,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多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重要進展,便利了我國的貿易和投資,又增強了國際上對人民幣的信心,主要表現為:
一是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支付中的占比不斷提高,便利了企業對外投資和貿易,降低了匯兌成本。2018年,貨物貿易人民幣收付額3.7萬億元,同比上升13%,在本外幣跨境收付中占比11.7%;直接投資項下人民幣收付額2.66萬億元,同比增長61%,在本外幣跨境收付中占比59.5%。
二是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絡初步形成。全球范圍內已設立25家人民幣清算行。截至2019年1月,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業務范圍已覆蓋162個國家和地區,共有直接參與者31家、間接參與者818家。銀聯卡全球受理網絡已覆蓋174個國家和地區,境外發行規模已超1億張,跨境交易規模逾9000億元。
三是境外投資者在我國金融市場使用人民幣交易和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全年,共有1186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1980.6億元,投資規模1.73萬億元;境外機構參與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規模1700.4億美元。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批準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205家,額度為6466.7億元人民幣。
四是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不斷提升。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的央行表示有意投資人民幣資產。截至2018年三季度,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例升至1.80%。
五是人民幣在全球金融安全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已與3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目前仍有效協議31個,總規模約3萬億元。貨幣互換有效補充了其他國家的外匯儲備,成為全球金融安全網的一部分,為維護全球金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應認識到,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仍低于中國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所占份額。我國經濟占全球GDP約15%,進出口貿易額占全球總額約12%,而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數據,人民幣在跨境支付中僅占1.1%;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人民幣在全球外匯交易額中僅占4.0%,全球排名均在第八位,不僅遠落后于美國、歐元、英鎊和日元等主要儲備貨幣,和瑞士法郎、澳大利亞元和加拿大元相比也有差距。
因此,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程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目前,境外一些國家還看不到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直接掛牌交易,比如部分中亞國家的機場兌換點沒有掛牌人民幣,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仍未完全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許多貨幣尤其是新興市場貨幣未形成雙邊直接匯率,缺乏直接掛牌的定價參考標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中國人相對較少,當地對人民幣的使用和接受程度不高,兌換需求較低,部分機場兌換點也無動機留存人民幣,這也反映了人民幣的國際接受程度仍有待提升。
人民幣加入SDR后已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享有重要的制度性權利,其地位已被國際社會公認,我們應珍惜這種權利。人民幣已用于國際金融機構的出資和貸款,各國央行也主動增持人民幣資產作為其外匯儲備,很多國家主動向我提出簽署貨幣互換,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使用人民幣的熱情也在上升。
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為我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資本流入。彭博已宣布將中國債券市場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A股被正式納入MSCI指數,富時羅素也宣布將把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盡管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貨幣大幅貶值和資本外流問題,但2018年上半年我國資本凈流入1288億美元,同比擴大90%。
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幫助我國企業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我國企業更多使用人民幣在國際上投資和交易,不僅降低了成本,也在交易和定價中有更多手段實現自身利益,有助于提升其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話語權,而這又進一步鞏固了人民幣的儲備貨幣地位,形成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
更深層次上,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是保證人民幣獨立自主的根本途徑,有助于在面對內外部沖擊時從根源上降低金融風險,穩定匯率并避免資本流動過度波動。從國際上看,很多新興市場經濟體之所以會面臨匯率和資本流動壓力,從根源上來說還是因為本幣的國際化程度不足,一旦經濟出現波動,國際投資者容易對本幣失去信心,甚至大量拋售,轉向美元等“安全港”貨幣。反觀儲備貨幣發行國,投資者對其貨幣的使用和認可程度高,本身發生危機的可能性就低,即使發生危機,投資者出于避險目的還會增加對其貨幣的需求,貨幣自身也具有國際清償能力,有助于穩定匯率,減少資本流出壓力。
鑒此,我們要珍惜人民幣加入SDR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把握住它為我們帶來的寶貴機遇,有毅力、有定力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同時根據經濟金融形勢,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一般而言,國際化的貨幣也要求資本項目可兌換達到一定程度。近年來,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不斷提升,尤其是證券投資可兌換程度穩步提高,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開放進展較大。不過,從國際比較看,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仍有待提高,繼續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仍有較大空間。
當然,在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中,我應結合國內外形勢,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繼續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有助于便利跨境交易和投資,更好發揮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作用,是中長期應堅持的目標。不過,當前我國金融改革仍處于深水區,金融機構在治理結構、風險控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金融市場尤其是衍生品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仍有待增強,金融體系抵御系統性風險的能力仍有待檢驗。此外,考慮到當前國際環境的復雜性,繼續擴大資本項目可兌換應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并不意味著放任資本流動。根據國際實踐,在面臨匯率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時,也可以采用資本流動管理措施。但是,資本流動管理措施不能代替必要的宏觀經濟調整,且需注意政策的透明度、一致性和公平性,避免影響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中長期步伐。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