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1 21:46:23
作為華立集團的掌舵人,汪力成帶領華立從最早的儀表業務逐步拓展到醫藥、清潔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控股、參股多家上市公司。
每經記者 葉曉丹 每經編輯 徐斐
近年來,中非經貿合作快速發展,以華立集團、華友鈷業(603799,SH)等為代表的企業在非洲多有投資布局。2015年,屠呦呦憑借對青蒿素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一時之間青蒿素被全球關注。而華立集團在非洲主要布局的,就是以青蒿素為原料的抗瘧藥。
談及華立集團,不能不說汪力成。作為華立集團的掌舵人,汪力成帶領華立從最早的儀表業務逐步拓展到醫藥、清潔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控股、參股多家上市公司。2018年全國工商聯發布《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名單》,汪力成位列其中。當前,除了擔任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外,汪力成還身兼中非民間商會理事會會長。
3月1日,由浙江省商務廳舉辦的浙江對非經貿合作交流會在杭州召開。在此次交流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針對當前國內企業赴非投資等問題采訪了汪力成。
NBD: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取得圓滿成功和豐碩成果,在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主旨講話,提出下一階段中非務實合作的“八大行動”。3月1日,浙江省也出臺了《浙江省加快推進對非經貿合作行動計劃》,你如何看待當前民營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機遇?
汪力成:如果是十年前投資非洲,我會提醒很多企業家要小心、謹慎,但是現在正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一是非洲大部分國家的政局逐步趨于穩定,致力于發展經濟;其次,近幾年在中國的幫助下,非洲的公路、電力、港口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發展地非常迅速,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與中國相比,非洲在治安環境、產業鏈配套、產業鏈服務生態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當前這些差距都在縮小。如今有不少中國企業去非洲發展,如果他們以產業鏈的形式或生態化的理念組團、抱團去非洲投資發展,安全性還是可控的。盡管當前在非洲的供應鏈成本、安全成本會高一些,但產品毛利率也相對較高。
NBD:華立集團目前在非洲主要有哪些投資布局?
汪力成:華立目前在非洲布局的主要是藥品——以青蒿素為原料的抗瘧藥。目前華立的抗瘧藥在非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和市場,我們希望能(借此)帶動其它藥品的銷售。近期我們計劃在非洲烏干達投資藥廠、醫療器械廠、醫療服務中心等,此外還將在全球工業園和中國企業海外集聚平臺方面加大力度。從產品“走出去”到產業“走出去”,再到投資“走出去”,是一個梯度轉移、“騰籠換鳥”的過程。
NBD:華立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昆藥集團(600422,SH)在非洲多個國家均有投資,目前非洲市場占昆藥集團國際市場多大的比重?
汪力成:目前華立集團在非洲銷售的抗瘧藥,已經全部整合到旗下昆藥集團統一平臺進行研發、生產、銷售。從昆藥集團而言,非洲市場占其國際市場份額的比例大約在70%,我國醫藥產品“走出去”的空間還很大。
NBD:如何看待非洲醫藥市場的需求?
汪力成:我國醫藥產品走向世界,最容易成功的地區是非洲。非洲人過去以用草藥為主,所以我國的中醫藥非洲人應該也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非洲“缺醫少藥”,對藥品的市場需求比較高。
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 汪力成
圖片來源:活動主辦方供圖
NBD:此前華立制定了在全球開發運營“三大三小”中國工業園的目標,目前這一目標進展如何?
汪力成:“三大三小”是華立基于過去近二十年海外發展的經驗、未來擬深度參與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制定的海外發展戰略目標。三個大工業園面積都在10平方公里左右,面向全球市場。其中北非的工業園正在籌劃和推進,目前初步意向擇址在摩洛哥。
同時,為了適應“走出去”的全方位需求,我們還計劃開發三個小工業園,面積基本在3平方公里至5平方公里左右,以當地市場為主。目前敲定的三個區域是東南亞、中亞、東非。這三個小工業園會根據不同的需求定位,提供滿足我國中小企業需求的海外投資全方位生態服務。
NBD:作為中非民間商會第三屆理事會會長,在任期內,中非民間商會在促進中非合作方面將有哪些計劃?
汪力成:第一,擴大服務對象;第二,搭建中非企業家互融平臺,商會不僅在大力發展中國企業會員,同時也在有針對性地發展非洲本地企業會員,打造國際性商會組織;第三,打造一站式服務,以北京為中心,逐步在國內多地以及非洲多地設立辦事處;第四,加強精準服務,根據不同行業進行梳理,協同發展;第五,協同中非合作“八大行動”,商會將優先推動和幫助能夠給非洲本地帶來就業、稅收、產業上下游拉動以及非洲國家目前急需要提升解決的社會、生活需求矛盾方面的企業和項目進入非洲,商會也將積極引導和推動已經走入非洲的中資企業在自身獲得發展機遇的同時積極在當地履行社會責任。
NBD:近年來,不少中國企業“出海”,有赴發展中國家投資工廠或產業的,也有去發達國家并購知名品牌或擁有核心技術企業的。我們注意到有些企業的海外投資并購存在各種問題,比如盲目并購及并購的協同效應陷阱等,你怎么看這些問題?
汪力成:2016年前后,我國有大量企業“走出去”,海外投資并購的目標大部分是發達國家的企業,希望通過并購獲取品牌、核心技術等。我國企業完全有能力收購海外企業資產的可能比例還不到10%,我不主張中國企業第一步就到發達國家盲目并購或者建廠,畢竟政治制度、文化、法律差距比較大,我國企業未必能很好地適應。不同企業有不同的能力,在不同的階段要匹配不同的需求,大部分企業還是應該在自己擅長的行業用自己擅長的產品/服務,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投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