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4 20:02:03
從工業增加值分經濟類型統計的情況來看,原有統計口徑中的“集體企業”未再出現,同時增加了“私營企業”這一新的分項。與以往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通常居于前列不同,今年1~2月份,私營經濟的同比增速排名第一,達到了8.3%。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進入2019年之后,中國經濟開局如何?3月14日,國家統計局年內首次發布月度經濟數據。在當天舉行的國新辦記者會上,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多項重要經濟運行數據一并揭曉。
從此次發布的數據看,投資、消費等關鍵指標仍處于平穩或回升狀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1~2月份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從宏觀層面來看,今年1~2月部分數據的表現比去年12月有小幅回落,比如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增速比上年12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但從構成宏觀指數的各分項上看,1~2月多項工業品生產強勁,走勢其實并不弱。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從工業增加值分經濟類型統計的情況來看,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等項目未發生變化,但原有統計口徑中的“集體企業”未再出現,同時增加了“私營企業”這一新的分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以往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通常居于前列不同,今年1~2月份,私營經濟的同比增速排名第一。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今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股份制企業增長6.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下降0.3%;私營企業增長8.3%。這也意味著,私營經濟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在4種經濟類型中居于領先的位置。
而從1~2月的工業生產情況來看,一個明顯的特點是:除汽車等少量產品仍處于下行通道以外,大部分制造業產品的產量都出現比較明顯的同比增長。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1~2月,605種工業產品中,有351種產品同比增長。其中,粗鋼14958萬噸,同比增長9.2%;鋼材17146萬噸,同比增長10.7%,這也成為繼去年10月和11月之后又一個鋼材產量增速“上雙”的月度數據;10種有色金屬903萬噸,增長6.2%;乙烯331萬噸,增長8.9%;平板玻璃14222萬重量箱;增長7.8%。
從1~2月各種工業產品的日均產量看,也可看出工業生產明顯不弱。比如說,今年1~2月鋼材日均產量為290.6萬噸,這一數據高于去年1~2月的269.5萬噸;今年1~2月乙烯日均產量達到5.6萬噸,高于去年所有月份的乙烯日均產量值。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就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評論稱,在工業三大門類中,采礦業與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增速回落明顯,主要靠制造業支撐。這種分化同環保限產放松有一定關系,其中,受環保影響比較明顯的鋼材產量增速繼續回升。
不過,在各種工業品生產強勁的同時,1~2月整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卻并未出現明顯增長。對此,毛盛勇在國新辦記者會上解釋稱,從工業來看,春節前4天和春節后大概15至20天都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一定影響。
考慮到今年春節是2月5日,2月5日前4天是在2月份,2月5日之后的15至20天也集中在2月份,所以對工業生產來講,整個春節的影響都集中反映在2月份。而去年春節是2月16日,春節效應的影響中前面4天反映在2月份,后面的15至20天有一部分反映在2月份,有一部分延遲反映在3月份。
因此,工業增長速度要進行春節因素剔除。直接對比的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剔除春節因素影響的增長速度是6.1%,比上年12月還加快了0.4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新華社
春節因素的存在,不只對工業生產數據產生了影響。
數據顯示,今年1月和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1%、5.3%,同比分別上升0.1、0.3個百分點,環比均上升0.2個百分點。雖然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不過這一數據仍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說明就業壓力在預期范圍之內。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對此解讀稱,春節前后為更換工作高峰期,許多人尤其是農民工在節前辭去工作,節后重新尋找工作,摩擦性失業增加帶動失業率上升。他強調,自2016年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開展以來,每年春節前后城鎮調查失業率均有所上升。
華泰固收張繼強團隊結合2月份PMI數據中與就業有關的分項評論稱,2月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7.5%,回落0.3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8.6%,環比持平。這說明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回落有春節因素,節后用工并未發生市場普遍預期的嚴峻形勢。
毛盛勇在記者會上強調:“我們對全國22個省份用工情況進行了專項調查,八成左右的企業返崗率在90%以上,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