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29 20:55:40
今日有媒體報道稱,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已向券商下發了《證券分析師參加外部評選規范(征求意見稿)》,對分析師參與第三方機構主辦的相關評選活動再次進行規范。對于這一事情,有多家券商的多位賣方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予以證實。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謝欣
今日有媒體報道稱,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已向券商下發了《證券分析師參加外部評選規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外部評選規范》)對分析師參與第三方機構主辦的相關評選活動再次進行規范。
對此,有多家券商的多位賣方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
根據《外部評選規范》,針對分析師的第三方評選結果只是作為對分師個人社會評價的參考依據,不得作為對分析師的薪酬依據。由此可以預見,過去賣方分析師靠獲得某些獎項就能實現年薪大飛躍的情形或將成為歷史。
以往,每年到了三季度的新財富評選拉票季,各大券商的賣方分析師往往會鉚足了勁在線上、 線下拉票,微信群里的“紅包雨”,線下各類場合的各種拉票行為一度成為行業慣例。
之所以分析師群體會如此賣力拉票,無非是一旦在新財富“金榜題名”后,個人的名氣和薪資待遇都會有明顯提升。此前,某金融獵頭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2018年初,首席分析師的行情是年薪區間為70萬~500萬元,其中是否新財富上榜、新財富入圍等是影響薪資高低的關鍵因素。新財富上榜的首席年薪區間為200萬~500萬元,那些既沒有入圍新財富又沒有在水晶球獲得前三名的普通首席年薪區間只有70萬~150萬元。
不過今后,一旦新財富“傍身”就能拿幾百萬高薪的情況或許會趨于減少。
今日有媒體報道稱,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已向券商下發了《證券分析師參加外部評選規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外部評選規范》)對分析師參與第三方機構主辦的相關評選活動再次進行規范。對于這一事情,有多家券商的多位賣方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予以證實。而一些表示還沒有看到通知的研究所相關人士則認為,在去年的新財富“拉票事件”后,未來對這類第三方評選活動的監管肯定會趨嚴。
據報道,《外部評選規范》要求,今后券商應當對分析師參加評選活動進行統一管理,同時禁止分析師在線上、線下的各類拉票行為。
最值得關注的是,《外部評選規范》規定,針對分析師的第三方評選結果不得作為對分析師的薪酬依據。
據報道,《外部評選規范》指出,券商應當引導分析師客觀、理性看待評選結果,建立合理的發布證券研究報告相關人員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維護分析師執業獨立性。評選結果只是作為對分師個人社會評價的參考依據,不得作為對分析師的薪酬依據。
在某非銀行業分析師看來,未來的分析師第三方評選應該不會與經濟利益掛鉤了,就像海外的II(機構投資者)評選那樣,對得獎的分析師而言只是一份職業榮譽。
那么在分析師第三方評選的利益屬性被明顯削弱的背景下,行業的生態將發生什么變化呢?
除第三方評選帶來的光環效應外,事實上,多年以來,研究所的主要收入來自于基金的分倉傭金,近年來,分倉傭金率基本維持在萬分之八左右的水平。而將來,這一傭金率如何調整相比第三方評選可能更令賣方分析師群體關注。
某賣方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盡管現在傭金率還沒有明顯下降,但預計緩慢下降是大趨勢,“如果未來幾年,傭金率降到萬分之四,那么行業都必須要轉型。所以未來的賣方分析師之路不能僅僅靠傭金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來,關于賣方分析師行業過剩的聲音在業內時有出現。在分倉傭金這一“現金奶牛”可能會發生變化的預期下,如何轉型已經成為擺在分析師群體面前的一個待解命題。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券商業內已相繼出現出“可轉債分析師”等新名詞,而隨著科創板的落地,賣方分析師與投行之間的合作也有望加深。
此外,未來一些制度設計的變化或將更深刻地影響賣方行業的生態。根據歐洲監管部門的規定,從去年起,歐洲地區內機構給券商的交易傭金和研究傭金須分開支付。
對此,上述非銀分析師認為,以往這兩筆傭金一起算的時候,券商為了自身利益,可能會引導機構頻繁交易。而在分開支付后,將更能體現研究的價值。她認為,未來不排除國內也會效仿類似的規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