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03 00:04:47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吳永久
盡管上市券商2018年年報尚未披露完畢,但券商在金融科技上的比拼已接近白熱化。而一年一次幾百頁的年度報告,成了各大券商展示上一年金融科技成就的最好平臺。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已公布年報的上市券商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合計超過50億元(包括信息技術和研發投入)。相比2017年年報,各大券商更多較為寬泛地強調金融科技將對業務鏈條的改變。2018年年報中,券商開始和投資者傳達金融科技帶來的成果。金融科技不但改變了券商業務運營模式,更重要的是,某種程度上,這些改變很可能漸漸對投資者行為乃至結構都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券商對金融科技投入超過50億
我們先來看看券商在信息技術上的投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已披露的2018年券商年報發現,華泰證券、國泰君安在信息技術投入的金額均超過10億元。按照母公司口徑,華泰證券對IT資本性支出(包含軟、硬件采購費用和應用開發費用)、IT日常運維費用、機房租賃和折舊費用、線路租賃費用以及IT人員薪酬等信息技術投入總額為人民幣10.85億元。國泰君安在信息技術方面投入10.51億元。
海通證券2018年信息技術投入人民幣6億元。申萬宏源去年投入大量資源提高信息技術、優化信息系統,以提供安全、穩定及個性化的服務,保障和支持業務發展,信息技術投入總額為4.97億元。
方正證券2018年在信息技術建設方面投入2.74億元,包括IT資本性支出、IT費用,較2017年增長34.73%。
國海證券2018年信息技術投入1.51億元(不包括合規風控信息技術投入),占2017年營收比重為8.30%。其中,人力成本投入為3308.37萬元,IT系統建設資本性投入5003.95萬元,通訊線路投入2699.13萬元,系統維護投入2576.29萬元,其他IT費用(IT部門營業場所、日常運營、咨詢和培訓費用等)1490.07萬元。
國元證券2018年對信息技術投入總額為1.27億元,主要包括IT投入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折舊攤銷費用、IT日常運營費用、機房租賃費用、IT線路租賃、IT自主研發費用以及IT人員投入等。
從數據來看,券商在信息系統投入上的金額相比2017年有增無減。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2017年券商信息系統投入金額排名(未包括信息人員薪酬)顯示,國泰君安在2017年信息系統投入金額達到6.43億元,位列第一。
另外,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2017年度證券公司信息技術人員薪酬排名,2017年國泰君安信息技術人員薪酬為2.35億元,排名第五。簡單相加后發現,國泰君安2017年信息技術方面總投入為8.78億元,也就是說2018年公司信息技術方面投入增長了19.7%。
華泰證券的2017年信息系統投入金額加上信息技術人員薪酬合計為6.87億元,簡單計算公司2018年在信息技術方面增加約為3.98億元,增幅為57.93%。
研發費用方面,各大券商在研發上的投入也動輒數以億計。
目前廣發證券在研發投入上排名靠前。年報顯示,2018年廣發證券通過自行開發、合作開發、委托開發等方式建設信息系統管理平臺、購買軟硬件設施并對其進行維護等研發總投入金額為7.73億元,占營收比例為5.06%。公司表示,報告期,公司從支撐業務發展、助力業務創新、著力提升IT效能三個方面開展工作。搭建三大核心系統全面支撐財富管理業務發展,建設投資管理業務專屬量化平臺、集團公司全球研報發布系統、新一代投行業務管理系統、廣發資管智能投研系統等。
綜上,以上納入統計的上市券商信息系統投入和研發投入合計達到55.1億元。若是所有上市券商年報全部公布,金額一定還會進一步增加。
●每個鏈條都在運用金融科技
投入巨額資金的背后,是券商對金融科技重要性的廣泛共識。按照華泰證券董事長周易的說法,“科技是重塑行業發展模式的最關鍵變量”。他在2018年年報致辭中這樣寫道:“十年前,我們提出互聯網戰略并在移動金融大發展中贏得先機。十年后,當科技成為重塑行業發展模式的最關鍵變量,我們更加堅定深入金融本質,不斷用科技的手段激發業務和管理潛能。我們圍繞客戶需求,加大在新興技術領域的持續投入,不斷推出和升級一系列數字化產品和平臺,創造出全新的智能應用場景,不斷刷新客戶服務體驗和預期。我們圍繞著業務發展,持續打造資產配置、資產定價、投資交易、風險管理和信息安全等數字化平臺,充分積累、沉淀和傳承業務經驗,充分挖掘大數據資產的多維價值。我們將進一步用數字化重構面向未來的業務流程、運營機制和管理模式,推進系統整合和數據穿透,實現全方位數字化轉型。”
周易的說法極具代表性。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金融科技帶來的改變最直接體現在手機APP不斷豐富的新功能、更快的資訊、更精準的產品推薦上,但這只是金融科技在證券行業運用的小小一角。如同周易所說,數字化在券商的資產配置、資產定價、投資交易、信息安全、風險管理方面都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運用。
如在資產管理領域,華泰證券推出FoF/ MoM投研一體化管理平臺,并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了信用評價系統。
中信證券則將金融科技運用在了投資領域。年報披露,在自營的策略開發上,公司大量運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最新技術,取得了成效。目前已開展的業務或策略包括:股指期現套利、股票多空、宏觀對沖、大宗交易、統計套利、基本面量化、可轉債套利、可交換債策略、商品策略、期權策略、組合對沖基金投資、全球多策略基金等。未來公司將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上加大投入,進一步研究和開發新策略,建設更高效的交易系統,把握市場出現的各種投資機會,穩步提高投資收益率。
國金證券在2019年經營計劃中提到,投資銀行業務要通過加強行業研究深度、提高金融科技水平等進一步提升項目質量、嚴控項目風險,加快投行信息化管理進程。
也就是說,金融科技不再只是促進券商經紀業務從傳統通道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它的運用已觸達券商各大業務板塊的方方面面。
●科技人員已成為券商核心員工之一
而從市場角度來看,現在一家券商擁有越高的科技含量,越容易獲得資金青睞。
近期,兩家中資互聯網券商富途控股和老虎證券在美國上市。美股市場上,打新股并非穩賺不賠的生意。但3月8日晚間掛牌的富途開盤價為14.76美元,較12美元的IPO發行價大漲23%。全天最高漲幅達到47.12%,最終報收于每股15.32美元,較發行價上漲27.67%。稍晚掛牌的老虎證券首日上市觸發熔斷,最終以大漲36.5%收盤。
從兩家公司的招股書來看,他們的員工更多是科技人員。截至2018年12月31日,富途證券研發人員占比達到65%。老虎證券在全球擁有員工約446名,其中研發人員199名,占比44.6%。
盡管傳統券商擁有更廣泛的業務鏈條和體量,完全用上述比例套用不太準確,但從統計數據來看,研發人員在券商員工中已經是不小的比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18年底,中信證券的研發人員數量已經達到1027人,占在職員工比例的6.48%;廣發證券、申萬宏源、華泰證券都超過了700人。
某券商人士表示,金融科技對行業的價值正處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環節,盡早建立起一支強力的研發隊伍,在未來競爭格局中搶占先機,是各家券商的重點任務。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券商對信息技術類人才的招聘規模明顯增大,復合型人才也越來越吃香。精通金融、計算機知識,又對市場感覺敏銳的人才,將是券商真正青睞的香餑餑。
●利用金融科技加大對機構的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從年報來看,券商在運用科技重塑自身、為投資者提供更為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在反過來影響投資者行為。
一方面,個人投資者受惠于金融科技,用APP就可以更方便地接收資訊、進行產品選購等;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做交易和決策也更加方便。而2019年,券商在為機構投資者提供更好的金融科技服務成為共識。
上交所去年4月發布的《2017年市場質量報告》顯示,2017年機構投資者提交的訂單占比和成交股數占比與2016年相比均有提升。
其中,券商在我們常見的手機APP更新迭代之外,利用金融科技加大研發專業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提供所需的平臺,也是原因之一。
如銀河證券在其年報中表示,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升機構化和智能化服務水平,加強了APAMA 量化交易平臺、PB (Prime Broker)系統等專業策略交易業務推廣。
據銀河證券副總裁羅黎明近日介紹,APAMA平臺配備了20多個程序員,可以根據客戶提出的策略需求,給出一個終端,為客戶將標的物和相關參數配置好。現在APAMA平臺已經積累了幾百種策略。2018年公司新增專業策略交易成交額人民幣 1.34 萬億元,機構客戶交易占比增加3.84 個百分點。
從各大券商來看,利用金融科技加大對機構的服務將是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之一。
如華泰證券在年報中指出:“近年來,國內公募、私募及保險等專業機構投資者取得了長足發展,專業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比不斷提升,機構投資者正在成為市場主力軍……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壯大將重塑資本市場結構,資本市場機構化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體系化的機構服務優勢和差異化的機構服務能力將成為證券公司發展的關鍵競爭力。2019年公司將主經紀商業務持續推進業務智能化運營管理,優化服務路徑和服務流程,打造一體化、智能化服務體系,健全完善統一的客戶資源管理、統籌的服務資源分配和聯動協同的服務機制。”
總之,在經過了2018年的重金投入后,券商金融科技上的比拼早已不再是簡單的APP之間的較量,而是體現在了方方面面。正如華泰證券董事長周易所說,“科技是重塑行業發展模式的最關鍵變量”。而“體系化的機構服務優勢和差異化的機構服務能力將成為證券公司發展的關鍵競爭力”。可以預期的是,金融科技將改變證券行業面貌,也將為每位參與者——從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甚至到交易所、監管層,都帶來變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