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09 19:52:43
4月8日,德勤國資國企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施能自博士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施能自表示,國企混改方面,混改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起到“催化”作用,也不意味著“一混就靈”。企業要實現長足發展,要在人才體系、防風險體系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下功夫。
每經記者 靳水平 每經編輯 魏官紅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國企改革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前行,四十多年來,通過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國企規模不斷擴大、國資布局持續優化,在服務國家戰略和保障國計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我國國企混改的情況,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德勤將出版相關研究書籍,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怎么改,國企改革怎樣激發“人才”這一要素的活力等內容。4月8日,德勤在成都舉辦相關發布會。會后,德勤國資國企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施能自博士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施能自表示,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國企也迫切需要在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升級上尋求新的更大突破,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國企混改方面,其認為,混改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起到“催化”作用,也不意味著“一混就靈”。企業要實現長足發展,要在人才體系、防風險體系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下功夫。
發展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方向之一。當前,國企混改也呈現出加量加速的態勢。
知本咨詢國企混改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國企混改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國家發改委推動實施國企“混改”試點累計達到50家,其中僅2018年當年就增加31家,2019年將進一步推動100家以上的“混改”試點。2018年,國資委推動“雙百行動”改革試點,涉及國企達到404家。
在施能自看來,混改方面,企業要發展,就必須符合市場化機制,決策上要講究科學和效率,國企同樣如此。由于引入了非公資本,混合所有制內部機制也更加市場化,兼具國企的實力以及民企的活力,企業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施能自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通過混改,企業更加希望從本地市場到國際市場,都能確保長期發展的態勢。從技術上和市場上來看,能夠讓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更加強調開放式和跨界合作。
央企層面,中國聯通、中石化的混改動作也一直頗受市場關注。今年3月13日,中石化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五年時間,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混改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將擇機進行IPO。而中國聯合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自2017年完成混改以來,徹底告別此前連續兩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窘境,實現了業績的V型反轉。
施能自認為,中石化混改成立銷售公司背后有IT公司背景,中國聯通混改也是希望利用BAT的互聯網背景,來發揮其平臺優勢,驅動其創新要素。“混改實際上是看長遠,三到五年企業能夠持續發展,起到催化作用,促成企業改革發展路徑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
德勤中國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靳水平 攝
施能自同時強調,混改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不意味著“一混就靈”。混改只是一種手段,起到要素變革和催化作用,要實現長足發展,還需要在人才體系、防風險體系、創新驅動以及公司治理結構方面下功夫。
一直以來,人才與創新,如影隨形。隨著國企改革不斷推進,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對于人才的吸收、管理也出臺了相關的激勵制度,希望借此發揮人才作用。
施能自認為,國企混改離不開創新,但創新的根本還是在于人才,這包括了技術型人才和具備創新思維的人才。而員工持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創新,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骨干持股和員工持股在激勵和調動國企員工積極性方面作用顯著,一些地方國企和央企已在嘗試。
德勤中國華西區主管合伙人王拓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崗位薪酬設置上,要考慮到崗位產出的重要性和崗位工作復雜程度,要做崗位價值評估。“比如一個注重研發的科技企業,你給到傳統行政總監的薪酬,可能就難以招到人才,這不是否認行政總監的價值,而是從企業的屬性出發而言。”
“傳統國企的薪酬設計是高的高不上去,低的低不下來,沒有拉開差距。這也導致如果沿用現有薪酬策略不容易招到合適的人才。”王拓軒指出。
王拓軒強調,不同行業的重要崗位其屬性和價值是不一樣的,對于研發企業來說,要做到崗位價值差異化,薪酬結構合理化,績效管理也要跟上。“這樣人才愿意進來,也留得住。”
施能自則舉例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號召企業走出去,企業在國外投資運營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使用本地化人才。因此招聘外國人工作,你就得給出更市場化的工資,伴隨外籍員工薪酬結構的變化,反過來又會產生“鯰魚效應”,促使企業薪酬體系優化。“薪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吸引力,人才才會愿意來。”
施能自還指出,企業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在推進國際化過程中,企業管理包括人才管理要按照國際標準和準則去做,投資前要找強大的中介機構做獨立的盡調,治理結構上也需要遵從當地法規和文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