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12 22:13:00
2018年,重慶GDP增速6%,創下直轄以后的歷史最低記錄,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期的重慶迫切希望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目前重慶兩江新區已相繼吸引了阿里巴巴、騰訊、紫光集團等企業的西南總部,初見成效。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實習編輯 湯輝
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期的重慶有意通過進一步豐富投資環境,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4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重慶市兩江新區管委會了解到,該新區自2017年8月啟動總部經濟發展以來,已相繼吸引了阿里巴巴、騰訊、紫光集團等企業的西南總部,初見成效。
對總部經濟的執著,也屬于勢在必行。2018年,重慶市GDP增速為6%,較2017年的9.3%有所下滑,統計顯示這一增速也創下直轄以后的歷史最低記錄。對重慶而言,推動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工信部已批復同意建設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將為重慶通過新加坡爭取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提供更好的通信支撐;同時,重慶保稅港區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三甲,外貿進出口額排名全國第二。
“對于重慶而言,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除了依托自身的資源基礎外,如何進一步擴大開放,吸引優秀投資也非常重要。”重慶市社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
事實上,早在2017年8月,重慶就已經對頭部企業的聚集效應頗為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彼時重慶市兩江新區發文件支持發展總部經濟,對企業在兩江新區投資區域總部進行多方面的獎勵。該文件背后的邏輯在于,總部經濟是增值經濟,是國際分工的高端環節,具有知識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集聚輻射作用大、稅收貢獻大等特點,已成為城市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引人關注的是,在打造總部經濟上,重慶近期也有了新的籌碼。
據兩江新區管委會人士介紹,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高相關產業園區的國際通信水平,經重慶市相關部門申請,工業和信息化部依照法定程序,組織專家嚴格審核,于2月批復同意建設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為我國西部地區主動開放發展和中新兩國企業間的深入業務合作提供了重要通信保障。
根據建設規劃,該通道初期開通帶寬260G,覆蓋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中國智谷(重慶)科技園等六大園區,主要服務對象為中新合作相關的金融服務、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術類企業。
兩江新區自貿辦常務副主任鄭航表示,通過建設專用數據通道,在增加帶寬的同時,也能實現定向傳輸,傳輸速率和丟包率優于其他通信產品,希望國內和新加坡的運營商都能參與進來。
這條數據通道的現實意義還包括,其能為新加坡、重慶的企業對外投資提供更好的通信保障,吸引更多世界五百強把中國區總部設在重慶。鄭航說,中新數據通道鏈接到重慶后,世界五百強企業在全球可以有多個布點包括重慶,因為企業對通信的依賴程度比較高。
而據兩江新區提供的資料,其在“總部經濟”上已經有一定積累,去年以來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紫光等頭部企業均宣布在重慶投建西南總部。
近年來,作為內陸城市,重慶一直在擴大開放的力度上不遺余力。而自2017年4月1日重慶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以后,對外開放也是其最重要的關鍵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重慶自貿區掛牌成立后,則利用全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中新示范項目核心區、重慶自貿區核心區三區疊加的政策優勢,其打造的多式聯運體系,令內陸開放高地這一定位有了直接支撐,取得了一定成績。
比如,2018年度重慶保稅港區主要經濟指標已躋身全國三甲,其中外貿進出口額排名全國第二,加工貿易正在轉型升級中,量、質雙增。
具體而言,2017年至2018年,重慶保稅港區新增入駐企業608家,累計已達2030家。近兩年,該保稅港區累計實現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1414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約195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約17億美元,海關監管貨物值568億美元。
上述專家表示,貿易轉型升級是中國深度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實現價值鏈躍升的重要一步,對重慶經濟提質也尤為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及的多式聯運體系則一直都是重慶自貿區的發力重點,其有望在此基礎上建設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今年1月,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浮出水面,該基地將充分發揮重慶鐵、公、水、空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以及新加坡在交通物流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破解西部地區多式聯運基礎設施銜接不足、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
兩江新區管委會人士介紹稱,截至目前,果園港碼頭16個5000噸級泊位已全部建成使用,港區“前港后園”和“鐵公水”聯運基本實現,并形成集裝箱80萬TEU、件散貨600萬噸、滾裝商品車70萬輛和鐵路500萬噸的通過能力。
上述專家認為,不論是多式聯運體系的打造,還是貿易轉型升級,都有利于重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進而豐富投資環境,增強其對各個領域的頭部企業的吸引力,實現經濟質量的提升。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