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30 20:26:31
草地貪夜蛾不僅傳播快,破壞力也極強,目前在A股市場上,包括ST豐山、揚農化工、諾普信等公司均有涉及生產防蛾藥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除了疫情防控本身外,我國種子市場也因其潛在的需求受到了更多的資本關注。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編輯 魏官紅
圖片來源:攝圖網
短短5個月內,就從兩個省份迅速蔓延至25個省份的非洲“幺蛾子”曾牽動多方神經。
在7月份舉行的“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表示,草地貪夜蛾蟲害擴散速度已減緩,但仍然要嚴防嚴控草地貪夜蛾,努力實現“蟲口奪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草地貪夜蛾的防控重點是幼蟲防控,包括應急防治和生物防治兩種形式,前者主要使用高效氟氯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等化學農藥,后者則主要使用白僵菌、綠僵菌、蘇云金桿菌制劑等生物農藥,除了拜爾等國際農藥公司外,不少A股上市公司也在該領域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業內仍在尋找更優化的防控路徑。據科迪華方面披露,即將上市的新型玉米種子便攜帶了防治草地貪夜蛾的基因,期望從源頭上切斷疫情。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除了疫情防控本身外,我國種子市場也因其潛在的需求受到更多的資本關注。
2018年7月,草地貪夜蛾首次傳入亞洲地區。今年1月,我國云南省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危害。“幺蛾子”不僅傳播快,破壞力也極強,根據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CABI報道,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個玉米種植國家中,“幺蛾子”造成玉米年減產830萬到2060萬噸,經濟損失高達24.8億到61.9億美元。
草地貪夜蛾俗稱秋黏蟲,是一種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遷飛雜食性害蟲,2017年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蟲“黑名單”;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農業害蟲,短短數日就能糟蹋上萬畝農作物。
記者了解到,草地貪夜蛾的防控重點是幼蟲防控,包括應急防治和生物防治兩種形式。聯合國糧農組織防控草地貪夜蛾指導手冊及國外登記防控該害蟲的化學農藥包括高效氟氯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等;生物防治則是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白僵菌、綠僵菌、蘇云金桿菌制劑,以及多殺菌素、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農藥。
在7月19日舉行的“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表示,草地貪夜蛾蟲害擴散速度已減緩,但還將全力指導各地抓好秋糧的田間管理,嚴防嚴控草地貪夜蛾,重點是加強黃淮海等夏玉米主產區以及西南重點發生區蟲情監測和防控,努力實現“蟲口奪糧”。
目前在A股市場上,包括ST豐山、揚農化工、諾普信等公司均有涉及生產上述防蛾藥品。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9月30日從科迪華了解到,該公司將在西南地區推出的玉米新品種也對草地貪夜蛾有預防功能。
據農業農村部通報的數據,今年全國已有25個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見蟲面積為1500多萬畝,主要發生在西南地區,其中云南有930萬畝,占全國見蟲面積的60%。
“各地農戶及農技指導部門的大量實踐表明,相比局部的防治手段,覆蓋種植全周期、全程抗蟲害的技術方案能提供更有力保障,”科迪華農業科技大中華區營銷及戰略總監鄭子勤表示,將在西南推出的新品是在登海先鋒玉米良種的基礎上,引入了路美健種子應用技術和以乙基多殺菌素為核心植物保護產品的組合方案,希望形成病蟲防治閉環。”
事實上,科迪華專門在西南地區推出防蛾種子,一方面源于病害防治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資本需求倒推。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5年陶氏化學和杜邦決定合并之后,拆分重組過程歷經三年半時間。2018年2月,陶氏杜邦確定,農業板塊為科迪華,材料科學板塊為陶氏,特種產品板塊為杜邦。今年6月,科迪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事實上,對陶氏杜邦而言,農業板塊相對一直是短板。數據顯示,2017年,陶氏杜邦功能材料業務板塊的收入接近440億美元,特種產品業務板塊的收入接近210億美元,而農業板塊的收入僅超過140億美元。
合并前,陶氏化學更擅長功能材料業務,杜邦更擅長特種產品,而兩者的農業部門都是處于持續虧損的狀態。雙方將旗下農業板塊整合,主營種子、植物保護和數字化服務,希望借此發展為能與孟山都匹敵的世界級農業公司。
“中國市場一直都是公司發展的戰略重點。”科迪華農業科技大中華區總裁黃田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正為公司提供一個百年難遇的機會。
據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統計,2010年到2016年的7年間,全國公開披露的種業并購事件86起,交易總金額73億元,事件和金額年均增長量分別達到62.84%和191.64%。
目前在農化及種業市場,不論是并購頻次還是并購金額,都在勇攀新高。今年6月,三泰控股就公告稱,擬通過支付36.75億元現金的方式收購龍蟒大地100%股權,后者主要從事磷酸一銨、磷酸氫鈣等磷酸鹽產品以及各種復合肥產品的生產、銷售等。
對于資本的熱情,鄭子勤表示,目前在種子和農化產品的開發上,投入的時間、人力和資金變得越來越多,需要不斷推出新的化合物來應對不同的病蟲草害,而開發一個單一的化合物往往都要七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投入的資金要達到幾億美元的規模。種子的研發也同樣面臨著非常繁重的時間、資金、人力和智慧的投入,強強聯合會更加常態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