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22 19:56:48
經歷了多年發展歷程的中國保險業正面臨著保險業態重構、保險價值鏈重塑、保險體驗重新定義等諸多挑戰。新渠道、新模式、新業態,科技賦能保險,已經成為整個保險業加快商業模式變革的共識。
每經編輯 盧九安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金融行業一年一度的全景掃描——11月22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2019中國金鼎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在下午的主論壇上,亞太財險總裁蒲海成為大家做關于“未來已來,保險走進新時代”的主旨演講。
蒲海成認為,我們現在的保險還是以前的理念、制度和現在的需求已經不匹配。中小保險公司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應對策略?他認為要以客戶為中心,一定要走輕資產的道路,要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加快建設集約共享的平臺。
以下是蒲海成演講全文:
非常感謝《每日經濟新聞》給保險提供這樣交流的平臺。我談論的話題是聚焦保險這個領域,題目叫“未來已來,保險走進新時代”。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人類和風險的抗爭史。從古至今人類面對各種災害的時候是怎么應對的?遠古時期在面對自然災害學會使用了工具,集體行動趨利避害,祈求神的保佑。現在也還存在:車上掛一個吉祥物,避免災害的發生。到農業文明時期,開始不自覺探索,嘗試主動應對。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在自然面前是非常脆弱的,在古時候風險主要承擔逃避;到工業文明時期,逐步產生了保險的資產;到14世紀,逐步產生了海上保險,到1866年出現了一家火災保險公司。
現代保險起源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出現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經濟補償合同說,這樣一種制度其實局限非常大,它只能處理同質風險。
我們在劃分歷史的時候,可以把人類對風險的掌控程度作為劃分時代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從這樣角度來看,我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應該需要有不同的保險。
我們看到,從近代以來形成的這種實現同質風險分散和轉移的制度安排,是難以滿足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險業給予的期望和要求。首先中國經濟社會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保險需求、安全需求越來越高,層次升級,還體現了個性化。對高端醫療等要求不一樣,隨著老百姓富裕起來以后,對個人安全、財富安全、風險管理的需求已經呈現了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其次,國家層面對保險業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包括承擔更多社會管理,為國家創新戰略提供保障,保障中國農業現代化,為老百姓提供保障,以及在環保、社會保障體系、一帶一路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現有的保險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嗎?我認為現有的保險制度是很難適應這樣的需求。首先,我在十年前寫過一本書《中國保險產品市場化的制度分析》,從中國保險業發展的原動力來看,個人所有的需求國家承擔,市場經濟以后由個人來承擔。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現在的保險還是300年前的理念、制度,和現在的需求已經不匹配。比如說我們現在的保險只是針對同質風險,這樣導致產品同質化,不能滿足個性化的保險需求。
其次,現在的保險供給已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持續升級,多元化、個性化的風險管理需求。沒有真正的創造價值,把不該發生的風險發生,或者把總量減少。
最后,從供給看,現有保險供給已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持續升級、多元化、個性化風險的要求。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從這幾個角度來看現有的保險“很難使用”。
首先金融科技顛覆傳統的模式,現在從保險公司理賠、客戶服務等各個環節上,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物聯網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除了傳統保險公司外,大型的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已紛紛布局和進入了風險管理的領域,都在布局保險,還有很多科技公司都是在這個領域里面進行了生態化的布局。
其次是傳統保險公司,尤其是頭部保險公司要重點打造消費、健康等。我舉一個例子,能提供什么樣的價值?有一個調研,小微企業的保險覆蓋率不到10%,大概在8%左右。長期以來保險公司不敢保,因為沒法識別它的風險。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最近我們公司在杭州實現對這些店鋪商家火災隱患的監控,第一時間告訴周圍居民,這樣我們對這些小微企業可以去承擔風險。物聯網技術使得保險從原來的面向某一個群體集體定價,可以提供端對端差異化的定價和服務。
總結一下金融科技對行業的顛覆,我對互聯網或者金融科技的理解是什么?金融科技使得我們對于普遍聯系的事物有了量化可衡量的方法。這個本質使得我們對風險,由于對群體概率的判斷走到對個體精準的判斷;這樣一種技術使得保險打破了原來的時空,原來不可保的風險變成可保的風險;原來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我們滿足不了,現在可以滿足。在定價方面,大家知道車險是基于每一個駕駛人的行為進行不同的定價。移動互聯隨時可以銷售保單,傳統保險現場坐在電腦前可以實現自動化、智能化。
保險產品本來就是一個低頻的東西,但是有了互聯網、物聯網以后,直接觸達客戶,與客戶雙向互動。面向新時代,保險應該拋棄原來舊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保險+服務”閉環商業模式。保險公司不再僅向客戶提供保險產品為起點,理賠為重點,而是以保險為工具,連接乃至自建優秀的項目。
我們對未來市場趨勢的幾個判斷,首先,估計未來3~5年,經濟增長由高速增長變為中速增長。
其次,不同區域冷熱不均,區域市場分化出現新趨勢。從今年情況來看,西部車險的增速不到1%;東部、中部相對比較高,在未來經濟增長過程中,還出現孵化。
再次,馬太效應加劇,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前五大公司占整個行業的99%,這個在新的長遠模式沒有形成之前還會延續,現在市場上規模效應更加突出。
最后,競爭方式和手段進一步升級。隨著產品發展,客戶對保險的需求變成定制化、差異化和風險管理的需求,保險公司必然要從僅僅是賠款支付者,變成提供者。競爭手段要轉向綜合服務的。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面對這樣一個趨勢,中小保險公司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應對策略?
我想說的是,第一,要以客戶為中心。現在中小保險公司最大的痛點是有業務沒有客戶,更談不上洞察客戶。在未來的發展里面如果沒有客戶,公司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中小保險公司首先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經營要從原來的產品競爭、渠道競爭迅速過渡到客戶競爭、經營客戶,這是一個根本點。在這個產品上不可能全面鋪開,首先要在戰略上有差異化,綜合經營。
我們研究發現煤炭行業對傳統保險公司投保,因為這個行業發生事故以后,一旦受到處罰,保險公司只能保安全生產責任,這個保險對它來說是杯水車薪。在這個事故背景下提出一款以風險防范為主的服務,請全球著名的專家做深度的風險評估,找出風險評判,然后幫助它改進,這個做法使得我在煤炭保險的覆蓋面從5%上升到46%,當年我們市場份額由原來的不到10%變成了92%。后來為什么沒有做下去,我這些做法很快被大公司效仿,所以通過專業化、差異化的道路,不僅是公司的選擇,還要有相關政策的配套。
第二,我認為中小公司面向未來,一定要走輕資產的道路。靠傳統跑馬圈地這個時代早已過去了,在未來則是誰的運營成本低,提供的附加值多。
第三,要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加快建設集約共享的平臺,來替代傳統同質可替代的勞動,這樣成本才能下降。
第四,生態不僅僅是大公司的,中小保險公司在細分垂直領域也能打造生態。原來我們圍繞煤炭行業推出了煤炭設備的數據庫,短期內這些在垂直領域里都發揮重要作用。這些是我個人對中小保險公司面向未來的一些看法。
最后,我給自己公司做個廣告。早在1943年,亞太保險就在重慶成立了,可以說是中國古老的保險公司長期發展起來的。在2016年股東變了以后,我們覺得要變革: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風險管理為核心。我們主要把精力放在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在過去的三年,增速高于行業水平。在過去三年,我們成本率從124%降到了106%,降低了18個百分點;從業務結構上看,車險和非車險提升了33個百分點,連續3年實現了盈利。中小保險公司應該面向新時代,從舊的方式走出來,實行新的商業方式。
最后,我們認為在新的時代保險要讓生活更美好,就更加需要為客戶提供全面、周全的風險管理方才能做到這一點。
謝謝。
(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嘉賓審閱)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