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27 17:16:29
據投中數據統計,今年10月,共有29只人民幣基金募集完成,募集總規模29.98億美元;與此同時,雖然僅有4只美元基金募集完成,但其募集總規模達到18.65億美元,占當月募集規模近四成。
盡管募資難凸顯出了美元基金的募資強勢,但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二者除了競爭還有合作,至少在股權流動的過程中,雙方能夠隨著項目融資輪次的過渡換手各自的權益。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據投中數據統計的2019年10月不同幣種基金完成募集的數量及規模,美元基金募集效率再超人民幣基金,單只規模4億美元的平均水平超過后者的1億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由于募資難導致的投資業績下滑,已經開始讓人民幣基金GP向美元基金GP“發難”,計較其因退出方式不同而羞于直接對人民幣基金投資。
進入2019年四季度以來,國內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募資困境依然沒有好轉,甚至出現了一種聲音:募資“寒冬”未到、“至暗時刻”未來。
據投中數據統計,今年10月,共有29只人民幣基金募集完成,募集總規模29.98億美元;與此同時,雖然僅有4只美元基金募集完成,但其募集總規模達到18.65億美元,占當月募集規模近四成。
從2019年三季度的數據來看,彼時,10只美元基金共募得73.90億美元,平均單只基金募集規模7.4億美元,超過同期人民幣基金單只募集規模3.22億美元。
從單只基金的平均募集速率來看,人民幣基金再次式微。此前,美元基金平均單只募集速率尚為人民幣基金的兩倍之多,而10月美元基金平均單只募集規模為4.66億美元,與人民幣基金差距接近5倍,即美元基金平均單只募集5億美元,人民幣基金平均單只募集不到1億美元。
有觀點認為,時下的美元基金募資效率高并不是因為有明顯的增量資金涌入美元基金而忽略人民幣基金。華南一位從事母基金研究的專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中國的創業公司而言,接受美元基金還是人民幣基金的投資以往都是一件值得深思的大事。在法規方面的制約,部分未符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清單的項目或不能接受美元基金的投資。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五六年前那個全民PE的時代,即便不去找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的錢也是很多的。當時趕在了互聯網經濟和‘雙創’乃至創業板進入估值爆發的階段,誰都希望通過投資一級市場的項目實現財富增值。”但她坦言,如今的股權投資行業卻進入了結構性矛盾的新常態。
據該人士測算,目前已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近1.48萬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管理人中,“如果穿透五層來看,就資金來源方面,有近一半來自于國資委,而活躍在當前私募股權領域的民營系資本已經很少了。不僅如此,目前的募投管退環節,民營經濟‘卡脖子旱’仍沒有獲得‘及時雨’緩解。”她指出,關鍵是少數受益人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資源。
“去年以來,無論是資本端還是產業端,頭部企業或機構永遠都是吸金或募資的主力,而這些機構在對應的企業生態或投資機構領域的數量占比卻很低。”該人士這樣說道。
但投資本就不是一件能夠強迫的事情,對于已經經歷泡沫投資慘敗的原私企大老板們來說,在這個時候再去思索“大干快上”這件事顯然已經學會了克制。“當前基金管理人面臨最尷尬的問題是,國資系資本難融,民營系資本不投,人民幣基金中最大的貢獻數次為政府引導基金所提供,但受益的GP有限,單只基金募資的能力越來越弱。”前述人士說道。
盡管募資難凸顯出了美元基金的募資強勢,但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二者除了競爭還有合作,至少在股權流動的過程中,雙方能夠隨著項目融資輪次的過渡換手各自的權益。
但在投資人的心中,這樣的關系僅僅算作一種“曖昧”,未來項目退出環節的差異注定了項目方、人民幣基金、美元基金等各方要在上市前開始計較。不僅在后期,現在就連募資環節也開始計較了。
深圳某私募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人民幣基金與美元基金其實具有天然的排他性,最直接的體現在于“人民幣基金所投項目基本在國內上市,美元基金投的要到國外上市,退出的要求不一樣決定了很多項目從早起開始就注定只有一種基金對其增資”。他解釋稱,還是因為成本的問題,如果一方抬轎另一方承接再去上市,對于缺乏市場認同的標的品種,兩種基金的管理人在策略上是有分歧的。
“比如美元基金強調成長性為王,看不到業績或市場份額增加的項目輕易不碰;而人民幣基金雖然也強調價值投資,但卻承擔了太多的政策壓力,很多直接投資要精準對接在政策層面,大量的資金流入其中。”但他坦言,實際能帶給投資機構多少回報,他們自己也很難說得清楚,因為沒有可供參考的數據。
正因如此,對美元基金管理人來說,率先進入中國搶占“獨角獸”就有了天然的優勢。因為他們沒有返投要求等,“我如果去找政府引導基金爭取投資,對方承諾70%的支持,但要有30%的資金自籌,錢從哪里來?不僅如此還有返投要求。”
“但沒有投資收益就會加劇募資的艱難,即便想通過人民幣基金去投資境外市場的標的,ODI審批環節也會遇到阻力,等批下來了,想投都晚了。所以募資難是一回事,沒業績支撐的募資尷尬才是當前最大的痛點。”
然而,正如統計數據顯示的那樣,市場上的美元基金越來越成為募資主力,但在安排融資交割的過程中,人民幣基金管理人也希望美元基金能夠加大市場化的力度,適當對人民幣基金的投資做些傾斜。
“表面上看,人民幣基金未來投資的項目要在國內上市,美元基金投資有些南轅北轍,但從本土化資源支持和業務協同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合作機會。”該私募人士表示,包括境內運營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在境外注冊成立上市主體,即VIE架構的搭建,“均是要以取得境內運營公司的主要收入和利潤作為支撐的,前期孵化和產業配合方面,人民幣基金肯定要比美元基金有優勢。至于股權的未來交割,都有商量取舍的空間。”
可見,就募資這一件事情上,人民幣基金的管理人已經在向美元基金伸手。盡管這些投資行為都是常見的募資行為手段,但也可以從中發現,人民幣基金在當前的募資難困境下日子的確不好過,至少對于繼續爭取政府引導基金這類國資系資本的信心在下降。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