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9 18:44:37
有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企并購市場完成并購案例數量直線上升,交易規模持續下降,呈現出明顯的倒掛趨勢。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投中數據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企并購市場完成并購案例數量直線上升,交易規模則持續下降,交易規模為近五年最低,不難看出機構的風險偏好呈明顯收緊態勢。
不過,在股權投資機構和公募基金交叉的并購定增領域,后者賺錢效應明顯占上風,普遍出現在尚未破發且收益高增的案例當中,而私募基金的退出數量卻浮動明顯。
有分析指出,公募基金持倉對于市值管理來說更具積極意義;而部分股權投資機構進行大交易的能力有限,對于估值偏高、商譽存疑的標的甄選方面的風控仍有待提升。但究其誰更優秀則要從主動管理和風險控制多方面去考量,交易之間是個雙向選擇的結果。
自去年監管推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參與上市公司并構重組”以來,機構投資人對并購退出的獲利期許進一步提升。不過時隔一年多后,并購豐收季仍未到來,與之伴隨的卻是嚴峻的中企并購意向滑坡。
據投中數據統計,2019年前11個月,中企并購市場交易規模跌至近五年來的最低位,統計區間內私募基金參與中企并購交易共計555筆,共計203只私募基金完成并購,另有418只私募基金以并購的方式成功退出。
值得關注的是,在并購漸成退出關鍵詞的同時,資金配合資產端的交投卻在萎縮。數據顯示,前11個月內披露預案4688筆并購交易、環比下降19.14%。其中,已有2386筆并購交易完成,這一數量環比上升7.96%。不過當中披露金額的有2086筆,交易總金額為2164.43億美元、環比下降21.02%。
可見,中企并購市場完成并購案例數量直線上升,交易規模持續下降,呈現出明顯的倒掛趨勢。
針對于此,投資界普遍認為疊加經濟環境因素,年內一級市場的機構參與熱情仍有待提高。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買方進行大交易的能力受限。另外,大交易估值偏高、商譽問題更嚴重,所以很多買方會傾向于做中小型交易,降低風險。”
確實,在機構參與并購交易方面,當前市場的交投風險偏好依然沒有被完全激活。據投中數據統計,2019年前11個月內,私募基金擬參與并購市場的交易在投放規模的變化上呈現明顯震蕩格局——前4個月持續升溫,隨后便跌落至月均50億美元上下,最高出現在7月為138.28億美元。
出于募資難的壓力,機構在對接存續基金份額所對應的項目注資方面掣肘明顯或為誘因之一;但從實際出發,獲利微薄的純并購退出并不能滿足大多數LP的收益愿景。曾有投資人向記者表示,以并購切入的后期投資生意,翻倍獲利的可能性很小,僅為退出份額清庫存的變相投機。
然而,涉及并購交易的資產端遠不止PE、VC這樣局限。在投資交叉領域,公募基金也在通過參與定增的方式切入。記者發現,相比于前者的負重前行,后者卻在主動出擊。
今年以來,圍繞上市公司的機構調研持續火熱。同私募類似,公募基金不僅僅停留在基本面研究,也開始積極參與上市公司的并購。
Wind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上市公司針對機構投資者的定增項目中,有108家涉及并購重組,其中有25家已經完成并購。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明顯好過私募基金(包含股權投資類)。
如富國基金、九泰基金、博時基金和南方基金在今年參與了韋爾股份實施的定增購買標的公司股權的項目。韋爾股份稱,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25名股東持有的北京豪威85.53%股權、8名股東持有的思比科42.27%股權以及9名股東持有的視信源79.93%股權,同時采取詢價的方式向不超過10名符合條件的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20億元,用于標的公司建設項目及支付中介機構費用。
上述基金公司最終以57.68元/股的增發價格合計認購其504.76萬股。而截至12月19日收盤,該股已漲至146.93元/股,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鎖定期12個月)就盈利154.73%。
除了韋爾股份,還有兆易創新、億緯鋰能、中際旭創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預案中出現公募基金重倉的身影。記者發現,在今年前11個月,198家公布定增預案的上市公司里,涉及并購重組的企業在股價表現上已出現分化,有73家公司目前已跌破定增發行價。值得注意的是,在“破發”序列中,公募基金的身影卻很少見,反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和其他投資機構的身影卻是常客。
沈萌告訴記者,對于公募來說,參與定增的獲利途徑要比在二級市場交易更好。而對于同樣是參與定增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來說,不少頭部機構也難逃定增投資失血的尷尬。
如天澤信息在今年6月的定增計劃中就引入深圳前海盛世富金投資企業(有限合伙)、海通創新元睿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等股權投資機構。彼時,定增發行價格定于21.98元/股,而截至12月19日收盤,股價已跌近42.27%。
記者也在參與定增并通過上市公司對接項目并購的多個案例中發現,有的定向配售對象同時會出現公募機構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身影。如集友股份今年7月的定增發行對象中就包含九泰基金、建信基金和寧波燕園高翔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組合投資形式,但類似案例的賬面盈利均為正數。
由此可見,公募基金在參與定增的過程中,比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賺錢效應明顯。沈萌表示,根據目前的定增定價機制,為了保證定增的成功,都會采取盡可能擴大定增收益的方式。“而公募基金持倉對于市值管理來說也具有積極意義,還有就是公募基金的實力比私募強,目前私募基金的資金實力比高峰時期有較大下滑。”
在他看來,公募并非任何定增都參與,而是把投資安全作為重要指標。由于整個市場的預期相對正面,所以機構參與定增的興致也更強,加上折價定價,作為參與并購融資的定增途徑,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都具有足夠的利益驅使。“但究其誰更優秀則要從主動管理和風險控制多方面去考量,交易之間是個雙向選擇的結果。”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