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22 17:19:38
國家外匯管理局總會計師孫天琦表示,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歐債危機、阿根廷債務危機等近代幾乎所有金融和債務危機都與貨幣錯配相關。
每經記者 邊萬莉 每經編輯 盧九安
圖片來源:主辦方
12月21日,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在北京召開,年會主題為“金融開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治理現代化”。會上,國家外匯管理局總會計師孫天琦發表了題為“貨幣錯配:各國的教訓與應對”的演講。
孫天琦表示,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歐債危機、阿根廷債務危機等近代幾乎所有金融和債務危機都與貨幣錯配相關。貨幣錯配會放大宏觀經濟金融穩定和跨境資本流動風險,限制貨幣政策調控空間,影響匯率機制發揮作用,增加危機應對成本。
近些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清算銀行(BIS)、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此問題都有深入研究,他們發現,貨幣錯配可能導致銀行業發生系統性危機的概率提高六倍,匯率超調增加12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下降5.5個百分點等。危機后,各國普遍對貨幣錯配加強監管。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當國家或市場主體資產和負債幣種不匹配,使得凈資產或凈收入易受匯率影響,即為貨幣錯配。貨幣錯配可以分為債權型貨幣錯配(外匯資產高于外匯負債)和債務型貨幣錯配(外匯負債高于外匯資產)。
孫天琦表示,貨幣錯配是歷次金融和債務危機的導火索和放大器。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貨幣錯配和債務危機的國際研究進行梳理發現,幾乎所有金融和債務危機都與金融監管放松、債務過快增長和貨幣錯配相伴而生,包括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歐債危機、阿根廷債務危機等,貨幣錯配指標能成功預測12次危機中的11次。例如,韓國、印度危機時期短期外債分別達外匯儲備的7倍和2倍。印尼、泰國危機時期外匯債務占總債務的比例均為非危機時期的3倍。
為什么貨幣錯配會產生這么嚴重的后果呢?孫天琦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加劇宏觀經濟金融穩定風險。貨幣錯配非危機時期對經濟增長有貢獻,危機時期加劇危機嚴重程度,可能導致匯率超調增加12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下降5.5個百分點等。如2018年阿根廷爆發債務危機,匯率貶值50%,通脹高達57%。
(二)加劇跨境資本流動風險。實證分析表明,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跨境資本流動波動性差異,其中1/4可由發展中國家貨幣錯配較高解釋。
(三)限制貨幣政策調控空間。外幣負債嚴重的國家如果通過降息和貶值應對危機,銀行和企業可能出現償付危機,甚至倒閉;如果通過升息來支撐本幣,會加重公司財務負擔,加劇經濟衰退。
(四)影響浮動匯率機制發揮作用。一是對債務型貨幣錯配的EMEs(即凈外匯負債),浮動恐懼論指出,發展中國家偏好固定匯率以限制錯配風險,反過來加劇錯配。二是對債權型貨幣錯配的EMEs(即凈外匯資產),高儲蓄兩難論認為,成長較快的新興經濟體通過出口順差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形成凈外匯資產,從而面臨政策選擇困境。如果匯率不升值,會被發達國家采取貿易制裁等行動;如果匯率被迫升值,會面臨貿易順差下降甚至逆差,可能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五)加劇銀行危機。OECD研究表明,貨幣錯配可能放大銀行系統性危機概率至6倍。原因是銀行對公司外幣貸款承擔連帶風險,且大公司更容易在國際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向銀行借外匯貸款通常為中小公司,信用風險更差。
(六)微觀層面對企業估值、凈收入、資金來源負面影響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孫天琦分析了貨幣錯配的后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EMEs貨幣錯配走勢、貨幣錯配的來源、危機后各國普遍對貨幣錯配加強監管等內容后,還提到了對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監管部門之間貨幣錯配與匯率風險的數據共享與監管合作。
(二)研究提高對沒有對沖的外匯貸款的風險權重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促進非金融企業進行充分的套期保值。
(三)對跨境投融資較為活躍的企業、企業集團,加強貨幣錯配與匯率風險的監測和風險提示。
(四)銀行應充分評估本、外幣貸款客戶的貨幣錯配、匯率風險和套期保值等情況,并研究反映在風險定價中,間接引導和促進企業充分進行風險對沖。
(五)對進口依賴型加工企業,銀行應充分評估其受匯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外幣利率等影響的市場風險。
(六)發展境內衍生品市場,降低企業外匯風險對沖成本。
(七)完善匯率機制,增加匯率靈活性。IMF認為,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可消除隱含的匯率保險,增加匯率靈活性可更好地防范貨幣錯配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