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23 19:14:49
對于規模體量巨大的產業投資基金而言,一級市場早已不再是其唯一的戰場,部分國資系管理機構重倉進入直投基金瞄準了二級市場。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稱大基金)上周五公布對兆易創新、匯頂科技、國科微實施減持的公告之后,今日(12月23日)眾多電子、科技股遭受市場拋壓,國科微更是尾盤跌停。
除了對大基金減持利空的關注以外,市場對相關產業投資基金在二級市場的投資、舉牌甚至控股行為更加謹慎。
有分析指出,產業投資基金參與二級市場交易有其合理性,眾多國字號機構重倉直投基金參與二級市場交易也反映出資本在一級市場高價追投賭上市策略正在發生變化。
作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本身具有立足產業孵化和創新動能培育的投資屬性,常被外界視為穩定長線資金發力于一級市場。不過記者發現,對于規模體量巨大的產業投資基金而言,一級市場早已不再是其唯一的戰場,部分國資系管理機構重倉進入直投基金瞄準二級市場。
比如國科微在去年三季報時引入產業資本股東,彼時持股比達7.89%的大基金位列第二大流通股東,去年年報至今位列公司第一大流通股東。除了國科微,兆易創新、匯頂科技以及未在此次減持計劃中的其他被投公司,都有大基金的身影出現在前十大流通股東的前列,如通富微電和長電科技。
此外,亦有大型國資產業投資基金參與二級市場投資,包括中央企業國創投資引導基金(1500億元)、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1000億元,以下簡稱國風投)等大型國資系投資機構在內。熱門投資行業中,5G、醫療健康、科研及技術服務等領域最受資本關注。公開數據統計顯示,二者在醫療健康賽道的投資比重均屬前列,國風投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投資涉及醫療健康。很多A股上市公司都是相關產業投資基金的重點投資對象,如國新健康、益生環保及中鼎聯合等。
據悉,大基金二期也已經完成募資。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基金二期)已于2019年10月22日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2041.5億元,重點投資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終端應用產業。
據Wind統計,目前大基金一期已投資12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多以直投的形式發起,而有類似操作的國家級產業基金卻并非大基金一家。如中航重機在今日的公告中指出,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上市公司定增計劃認購0.47億股,占上市公司發行后總股本的5.02%。
通過直投的形式,資金可以對非公開發行公司的股權進行投資,以定增或其他間接方式切入,類似的操作LP在收回其全部的投資成本后,GP再從中提取利潤。因此對于基金做直投,項目資源是關鍵。有產業資本管理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接母基金已不是重點,直投有目的性的扶持企業更多。”
在前述產業投資管理人看來,大型產業資本的資金來源決定了其在項目招徠方面獨具優勢。記者發現,類似于大基金的國資系產業投資機構在管基金規模巨大,普遍在千億人民幣規模以上。從股權穿透來看,均有來自國資委、國有大型銀行資管等系統。
然而術業有專攻,對于產業投資基金該不該直投上市公司股權備受外界質疑,特別是趕上部分投資公司高位套現,持股比例高的“大金主”似乎是引發市場震蕩的不穩定因素。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投資合理性看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二級市場的投資價值已出現分化。
科技部中國風投委常務副會長、水木資本創始合伙人唐勁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PIPE投資策略(通常為基金規模的10%)作為折價購買上市公司股份以擴大公司資本的一種方式,為產業端和資本端提供了雙向選擇的可能。
前述產業資本管理人坦言,“以大基金的體量,單靠一級市場是投不過來的。”他指出,多數產業資本是針對某一個行業進行產業引導,之后和一線專業型GP做垂直的產業基金。“很多早期基金投資的項目其實撐不過5~7年,資本無法承受5年以上忍受期的時候,會通過產業和政策來進行調整,通過產業基金接盤,對股權流動所起的作用很大。”
但他表示,類似的項目也要看到5年之后是否還有足夠的成長性。“比如在買之前有5倍空間,產業基金追投的溢價空間還有多少存在不確定性。很多項目的投資價值已經提前兌付了,并不能想著所有的后期項目都上市。”
可見,千億規模的基金如果在一級市場尋覓,僅一個億的融資就要調研上千家標的公司。因此,在該產業資本管理人看來,“與其在一級市場上做低效率的投資,不如參與二級市場的高效率直投,讓國內優秀的企業變成國際知名企業,因此會聚焦已上市的大公司。”
2015年,長電科技聯合大基金、芯電半導體斥資47.8億元,收購了規模是其兩倍的新加坡上市公司星科金朋全部股份;2016年,通富微電向大基金發行股份購買持有ADM持股平臺,從而將海外資產置入上市公司,而大基金通過后續股份受讓也成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
前述產業資本管理人表示,此類案例都是大型國有產業投資基金同上市公司“合資+合作”關系的代表,雖然有幾分“蛇吞象”的意味,但從發揮產業配套優勢和吸引國際優質項目的角度出發,產業投資基金扮演的角色不止于價值研判,還在經營紓困。
當然,產業基金是一個半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因此在退出環節,盡管多數大型產業投資基金的LP都有國資背景,但退出還是剛需。前述管理人表示,不會很快換手,更多是幫助投資企業成長,“因為看重早期市場資金在這里做了大量的試錯,可以從試錯池子里再去進行投資,本身對于政府的工作也是一個比較好的篩選過程。”
海河產業基金法務總經理王子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產業基金也要講投資收益的,因為除了扶植和支持產業、企業發展,也有保值增值和給投資人帶來合理回報的要求。同時,變現后的資金也可能會用于滾動發展循環投資、繼續支持產業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