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5 18:18:46
2月24日,《柳葉刀》在線發表了一篇包括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專家潘烈文(Leo L.M. Poon)在內的科學家團隊的通訊文章,文中指出,在分析上述82例患者的臨床樣本后發現,“總體說來,新冠肺炎患者在出現癥狀后的早期病毒載量比較高。”
每經記者 余佩穎 譚玉涵 每經編輯 高涵
2月24日,《柳葉刀》在線發表了一篇包括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微生物專家潘烈文(Leo L.M. Poon)在內的科學家團隊的通訊文章,其中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在出現癥狀后的早期病毒載量比較高,且病人在未顯現癥狀之前或已具備傳染性。這給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帶來了新的角度。
此外,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向日本韓國蔓延,兩國需要檢測的人數也快速增加,確診能力的問題也開始引發關注。2月18日,韓國第31例病例出現,這名患者早前曾參與大規模集會,這讓需隔離名單快速增長。此外,據中新網援引日媒消息,2月17日,日本厚生勞動省表示,從18日起單日可檢測人數將增加到約3800人。這些都給對后續核酸檢測帶來了一定壓力。
在核酸檢測可能吃緊的現實情況之下,是否有更多的證據能夠納入考慮以判斷確診?2月24日,《柳葉刀》上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團隊的一篇論文,認為影像學特征評估與臨床和實驗室發現相結合來促進新冠肺炎的早期診斷。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新冠肺炎癥狀出現約5-6天病毒載量達峰值,早于SARS
2月24日,《柳葉刀》在線發表了一篇包括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專家潘烈文(Leo L.M. Poon)在內的科學家團隊的通訊文章,其中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在出現癥狀后的早期病毒載量比較高,且病人在未顯現癥狀之前或已具備傳染性。
該團隊共收集了82個確診患者的多份臨床樣本。其中兩名早前有接觸過確診病人的患者在出現癥狀前一天核酸檢測就呈陽性,說明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在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
在分析上述82例患者的臨床樣本后發現,“總體說來,新冠肺炎患者在出現癥狀后的早期病毒載量比較高。” 該文寫道。
通過分析其中處于不同階段的80個病人的臨床樣本發現,在病人咽喉樣本和痰樣本中病毒載量的中位數為每毫升 7·99 × 10? 和 7·52 × 10?個。另有兩例患者的喉拭子和痰中的病毒載量在出現癥狀后5-6天達到峰值,約為每毫升10?至 10?份病毒。而這與觀察到的SARS患者的情況有明顯區別,SARS患者是在癥狀出現后的10天后樣本中的病毒載量才達到峰值。
文章還指出,在17個確診病人的糞便樣本中,有9個人的樣本檢測出了陽性,因此在處理糞便樣本的時候不可掉以輕心,要采取相應防護措施。
COVID-19早期診斷:影像學特征評估與臨床和實驗室發現相結合
2月24日,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團隊在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原創論文,研究團隊回溯了81位在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1月23日期間于武漢市兩所醫院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例。其中,42名患者為男性,39名為女性,平均年齡49.5歲。該研究通過梳理武漢市81位病例的CT影像,來探討CT影像在新冠肺炎確診中可發揮的作用。
“COVID-19肺炎表現為胸部CT成像異常,即使病人在無癥狀的情況下也如此。從局灶性單側迅速發展為彌漫性雙側磨玻璃混濁,這些混濁在1至3周內可能會合并又或共存。將影像學特征評估與臨床和實驗室發現相結合,可促進COVID-19肺炎的早期診斷,”論文中寫道。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建議在新冠肺炎的確診中納入CT影像觀察的首次呼吁。早在2月初,武漢中南醫院一線影像醫生張笑春就曾“強烈推薦CT影像作為目前確診COVID-19的主要依據”。在張醫生看來,這不是否定核酸檢測結果,而是認為其作為檢測的最終手段,目前仍受到產量、采樣方式等限制。
此外,還有美國放射專家也曾提到,當前核酸檢測凸顯的問題包括:試劑短缺、可能存在假陰性、有檢測資質的機構較少,以及實驗室條件要求高,而這些都可能影響新冠肺炎病人的確診及后續治療。
與前述同期更新在《柳葉刀》官網的還有一篇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團隊就同一話題的評論文。
該評論肯定了上述協和醫院的研究成果,稱其研究對現有文獻提供了價值信息,但該評論也稱CT影像的變化為間接證據,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例如CT表現與臨床嚴重程度和進展的相關性、COVID-19所致急性肺損傷的后遺癥等等。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